沧浪书屋
沧浪书业 心灵的事业
汉字文化的魅力
书名: 汉字文化的魅力
作者: 沧浪 编著
定价: 38.00元
书号: 978-7-301-28121-5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7年4月
内文用纸: 80克胶版纸
封面用纸:
开本: 16
印张: 15.5
总页码:
版别: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架建议: 青少年读物/传统文化
推荐指数: ★★★★★

一、机智篇
古代文人常用对联应酬唱和,既考验双方的文学修养,亦考验彼此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这些应酬对答中所闪现出来的机智幽默,常令人叹为观止。
宋神宗年间,辽国派遣使者来中原,苏东坡奉命招待。辽使者久闻苏东坡大名,出一联要苏东坡来对:
三光日月星。
辽使者认为这是副绝对,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不应重复。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来对,后面跟着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谁知,苏东坡略一思索,就对出下联:
四诗风雅颂。
此对甚妙。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
辽使说:“我还以为是绝对呢。不想让你轻易对上了。”苏东坡说:“什么绝对,我还可以补上三联呢。其一:一阵风雷雨;其二:两朝兄弟邦;其三: 四德元亨利。”辽使问:“《周易》中‘乾’卦里的四德应该是‘元、亨、利、贞’啊,怎么漏了一字?”苏东坡答:“最后一字是先皇圣讳,臣不能随口念出。”原来,先皇宋仁宗名叫赵祯,祯、贞同音,属于“圣讳”,故删去一德, 亦成妙对。
高明是元末明初人,是有名的戏剧作家。《琵琶记》这部古典名剧就是他创作的。他从小就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对对联。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请客人吃饭。饭菜摆好了以后,父亲有事出去了,屋里就剩下高明和客人。看着桌上摆着的好吃的,小高明忍不住了,就偷偷抓了一把,往嘴里塞。客人看着挺有气,心想:我这个客人还没吃哪,你这小家伙倒抢先了。等到正式吃饭的时候,客人对高明的父亲说:“听说您这个儿子挺会对对联,我出个上联,让他试试。”客人就说:
小儿不识道理,上桌偷食。
高明一听,这个客人也真是的,当着父亲的面揭自己的短儿,就不客气地对了一句:
村人有甚文章,中场出对。
对句里的“村人”,在这儿的意思是没知识的粗鲁人。客人一听这孩子骂自己是“粗人”,更有气了,接着说:
细颈壶头,敢向腰间出嘴。
意思是说,你这“小壶嘴”敢跟我这个“大壶身”斗嘴!
小高明马上对了个:
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锈。
高明挖苦客人是一肚子“铁锈”,没什么正经学问。高明的父亲一看客人的脸都气白了,赶紧拿话岔开了,还让儿子先出去“凉快凉快”。
 
《长安客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刘三吾微服出游, 在一家小酒馆里休息,想喝酒却没有下酒菜。朱元璋于是口吟一联:
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刘三吾还没来得及想出下句,店主送酒过来,随口对道: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朱元璋次日早朝传旨将店主召去,赐官,店主固辞不受。
上联“东西”,在联中指下酒菜,但它又可表示方向。下联“南北”,正是与其方向之义相对,是为借对。
 
明朝初年,出了一个“神童”,叫解缙。解缙出身贫寒,父亲是开豆腐店的。他平时帮着父亲做做豆腐,空闲时间就发奋读书。7 岁时,已能吟诗作对, 出口惊人。
这一年新春,家家户户都贴春联。据说解缙家穿街斜对面是尚书府第,门高宅大,围墙内绿竹重重。相形之下,这豆腐店就显得特别寒碜。小解缙是个好胜之人,面对这一情景,心有不服,于是写了一副春联,贴在豆腐店门上, 春联是: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这副春联一贴出,吸引来许多街坊,大家说长道短,议论纷纷。
闲言传到尚书的耳朵里,一问,知道是对门卖豆腐的老解家惹出的事,很是生气,于是下令砍去竹子。小解缙就在门联下面用红纸续了两个字,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尚书看见门联后更加生气,干脆下令将竹子连根挖去。解缙于是又续了两个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尚书看到后极为惊讶,心想解缙小小的人儿能对出这样的对联,倒是稀奇, 于是命家人去叫他来,要当面一试。谁知小解缙不肯随便上门,对来人说:“既然尚书有请,快去拿请帖来。”家人呆了一呆:“哎呀,好大的架子!”便回去向尚书诉说。尚书道:“莫和小孩子计较,就拿请帖去吧!”
解缙收了请帖,来到尚书府门前,见正门关着,就止步不前,对家人说: “迎客有迎客之礼,为何不开正门?”家人无奈,只得又去禀告尚书。
尚书想了想,挥笔写了个上联,连同笔墨交与家人说道:“递与学生。”
小解缙接过一看,见是一副对联的上联: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已知尚书的用意,心想:今日非叫你开正门迎接学生我不可!于是即刻接写了下联:
大鹏展翅恨天低。
尚书见对,无可奈何,只好大开正门。小解缙进了门,分宾主坐下后,尚书从桌上拿起一本书晃晃说:“老夫听说你家有万卷之书,书藏哪里?”小解缙指指肚皮说:“就在这里。”尚书又问:“既然如此,那我出联你都能对吗?” 小解缙眨眨眼睛:“何止能对!”尚书看看这穿绿衣衫两目流盼的小家伙,口气竟这么大,不觉心里好笑,便出联道:
出水蛤蟆穿绿袄。
小解缙听了,看了一眼身穿红袍的尚书,便接着对了下联:
落汤螃蟹着红袍。
尚书本想讥笑解缙是个坐井观天的蛤蟆,不料自己反被奚落成一只死螃蟹, 想小家伙竟如此不留情面,不由心里冒火,却不好发作,只好改换题目,再难小解缙道:
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
小解缙想,这也难不倒我,略一思索,便对道:
地做琵琶路做弦,哪个能弹?
尚书心里惊叹,问解缙父母做什么生意?解缙回答说:
父亲肩挑日月街前走,
母亲推转乾坤屋内磨。
这是一副谜语联,其实就是指解缙父母是以磨豆腐和卖豆腐为生。
尚书见解缙对答如流,从此深爱解缙之才,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因为解缙第一次上尚书家,一要有请帖,二要开正门,大家说这是“开豆腐店摆豆腐架子”,从此,“摆豆腐架子”这句话就在民间用开了。
 
明朝李东阳年幼时聪明过人,乃是当时有名的神童。皇帝召见他,他跨不过朝堂的门槛,皇帝说:
神童足短。
李东阳答道:
天子门高。
皇帝把他放在膝上,他的父亲跪在地下,皇帝说:
子坐父立,礼乎?
李东阳回答道:
嫂溺叔援,权也。
皇帝又说:
螃蟹浑身甲胄。
李东阳对道:
蜘蛛满腹经纶。
 
杨慎,生于明朝弘治年间,与解缙、徐渭并称“明朝三大才子”,《三国演义》开篇那首《临江仙》即为他所作。杨慎自幼聪慧过人,11 岁能作诗,令人惊叹不已。
相传杨慎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
县令出的上联是:
千年古树为衣架。
杨慎一听,即刻对出下联:
万里长江做澡盆。
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
 
明朝天启年间,内阁首辅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万历状元翁正春家中。两人谈得很投机,翁正春即兴出了一个上联: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第二天,翁正春送叶向高上路,经过一片池塘,池塘里有几只鸭子正在戏水。叶向高一看,就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没料到被将了一军,巡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明朝常州府有个姓吴的同知。他有个朋友姓董,当通判。有一天,二人到无锡去玩,玩累了,进了一家酒店,要了白酒和红酒,还有好些菜,就你一杯我一杯地喝开了。末了,二人都喝得晕晕乎乎的。就这么着,这两位还对对联玩哪。吴同知的上联是:
红白相兼,醉后不知南北。
这上联是说,咱俩又喝红酒又喝白酒。这会儿喝多了,连方向也分不清了。
董通判对的是:
青黄不接,贫来卖了东西。
下联拿颜色“青”“黄”对上联的“红”“白”,拿方位“东”“西”对上联的“南”“北”,对得还真工整。下联的“东西”不光指方向,还指家里的各种用品、摆设什么的。董通判的意思是说,往后喝得没钱了,就卖家里的东西,咱们接着喝!董通判说完,二人哈哈大笑。真是一对酒鬼!
 
清朝时期,浙江有师生二人一块到省城去考举人。来到一个叫武林关的关卡的时候,天黑下来,关卡的大门紧紧地关上了。老师看着高高的关卡大门, 叹了口气说:
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
这个上联挺有意思:中间的“关关早”是两个“关”字连着用。第一个“关” 是动词,当“关上”讲;第二个“关”是名词,当“关卡的大门”讲。后边的“阻过客过关”,也连用了两个“过”字。跟前边的“关关”相反,第一个“过” 跟“客”合到一块,是名词,当“过路的客人”讲;第二个“过”是动词,当“通过”讲。老师在这儿用了同字同音异义,说了这么一句话。学生一听,老师这是发牢骚,还是考我呢?要对上下联,真够难的。学生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心想:这真是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呀!
想到这儿,学生猛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下联: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下联不但对得工整,而且中间“对对难”的“对对”两字连用,后边“请先生先对”的两个“先”字连用,用法跟上联完全一样,对得真绝。老师一听学生对得这么巧,刚才的烦闷也没影了,连连夸奖他。末了,老师没考上举人,他的这个聪明学生倒考上了。
清人庄有恭,小时候爱放风筝。一日,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风筝,风筝落进了某将军府的花园里。大家都没了主意,怕惹出是非。庄有恭一言不发, 只见他只身一人向将军府走去,准备进去寻找风筝。说来也巧,将军府的门房竟未拦他。庄有恭进到园中,将军正与客人下棋。将军抬头一看,原来是来园中捡风筝的,仔细一看,小孩神气非凡。将军有心考他,提出和他对对联,庄有恭欣然同意。将军边捻胡须,边指厅堂上挂的画吟道: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有恭低头略思片刻,猛抬头,眼神烁烁,手指棋盘,朗朗高吟: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将军、客人一听,相对大笑。从此,庄有恭“神童”之名远近传扬。
 
纪晓岚幼时聪敏过人,过目不忘,有“小神童”之美誉。其师石先生特别喜欢他。只因功课对纪晓岚毫无压力,他便偷闲养家雀。为了不让石先生发现, 他将家雀塞进墙洞里,再用砖头把洞堵上。石先生发现这个秘密,怪其不务正业,便偷偷将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后在堵洞口的砖上戏题一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纪晓岚下课又去喂家雀,见砖上的上联言明家雀已死,知是石先生所为, 便在旁边续对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看到续联大为恼火,手持教鞭责问纪晓岚,为何辱骂先生?纪晓岚不慌不忙答辩说:“我是按先生的上联续对的下联。请看,粗对细,毛对羽, 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是不是这样对,请先生指教。” 石先生无言对答,拂袖而去。
一日,纪晓岚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轿经过。一不小心,球被掷进轿内。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壮起胆子上前讨球。府官戏弄地出了个上联:
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让纪晓岚对下联。对得出,就还球给他。纪晓岚一寻思:
太守二千石,独公……
府官问:“怎么不说完?”纪晓岚答道:“你要是还我球,就是独公廉, 不然就是独公贪。”府官一愣,只得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都从心里佩服他。
纪晓岚是河北人。有一次,他到南方的杭州去办事。杭州的一个朋友准备了好酒好菜来招待他。吃饱喝足了,二人坐着闲聊。朋友对纪晓岚说:“你们北方人是不是不太会对对联?头年我到北京去,给北方朋友出了个上联,可他们听了,一个个光摇手,不言声。”上联是: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了,哈哈大笑,说:“其实,他们摇晃手就是回答你了。”看这位朋友还不大明白,纪晓岚也伸出一个巴掌,接着说出了这个“哑谜”下联: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孤掌就是一个手巴掌,五个手指有三个长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两个短的——大拇指和小拇指,这就叫“五指三长两短”。下联的“三长两短”跟上联的“四面八方”还都是带数字的成语,对得挺巧。那个朋友这才明白了摇手的意思。
 
从前有一个穷书生,好打抱不平,为此被富绅诬陷。公堂审案,县官知道他的为人,想找个理由将其释放,便说道:“我出一联,你能对上则免罪,不能则严办。”这个上联是: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得出?
书生见壁洞透进阳光,对道:
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惺惺相惜,结果不言而喻。
从前有一神童,智慧过人,9 岁时就去参加乡试。由于场外人多拥挤,遂由他的父亲背进考场。考官见状,大为惊诧,出一联面试:
子以父为马。
神童立答:
父望子成龙。
考官见他对得如此工整,颇为意外,于是继续问:
猴子三朝,焉能攀树。
神童对答:
火星一点,岂怕丛林?
考官惊其才华,又出一联:
王不出头谁是主?
神童回答:
鸟添一口便为鸣。
考官见难不倒他,便将一蚂蚁捉在手中,问道:“你说我手中之物,是活的还是死的?”神童也很机智,双足欲跨门槛道:“你看我脚上之鞋,要出去还是进来?”考官见其聪明过人,便将其录取。
 
据传,清末孙中山留学归国,途经武昌时,听说张之洞办洋务兴实业,打算与他见一面,便投名刺曰:“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见用这种口气同他说话,便在纸条上写出一联,让门官交孙中山。联曰: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孙中山旋即写出下联传进去: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见了,暗暗称奇,立即下令开中门迎接。
张之洞在上联中摆官架子,孙中山的下联则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予以折服。两人之联皆各切身份。
 
新中国成立前,广州惠爱路(今中山路)的“好奇香”茶楼门口悬挂着一条向顾客求对的上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茶楼老板以此招徕顾客,为饮茶平添雅兴。一天来了一位茶客,看到上联后,凝视不语。老板忙将顾客让上茶座,斟上了一杯香茶,但看客人仪表有欠风雅,即以语含讥讽的口吻道:“先生如有意,何不挥毫赐教?”见那客人把茶一饮而尽说:“老板,有笔墨何不拿来一用。”说话间,笔墨送到,客人提笔立就下联: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老板看后,连连伸出大拇指,赞赏不已。于是这副主客妙对随之传为佳话。
 
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上联,谁能对上免罚。先生说: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一、机智篇
古代文人常用对联应酬唱和,既考验双方的文学修养,亦考验彼此随机应变的能力。在这些应酬对答中所闪现出来的机智幽默,常令人叹为观止。
宋神宗年间,辽国派遣使者来中原,苏东坡奉命招待。辽使者久闻苏东坡大名,出一联要苏东坡来对:
三光日月星。
辽使者认为这是副绝对,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不应重复。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来对,后面跟着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谁知,苏东坡略一思索,就对出下联:
四诗风雅颂。
此对甚妙。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
辽使说:“我还以为是绝对呢。不想让你轻易对上了。”苏东坡说:“什么绝对,我还可以补上三联呢。其一:一阵风雷雨;其二:两朝兄弟邦;其三: 四德元亨利。”辽使问:“《周易》中‘乾’卦里的四德应该是‘元、亨、利、贞’啊,怎么漏了一字?”苏东坡答:“最后一字是先皇圣讳,臣不能随口念出。”原来,先皇宋仁宗名叫赵祯,祯、贞同音,属于“圣讳”,故删去一德, 亦成妙对。
高明是元末明初人,是有名的戏剧作家。《琵琶记》这部古典名剧就是他创作的。他从小就聪明好学,特别喜欢对对联。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请客人吃饭。饭菜摆好了以后,父亲有事出去了,屋里就剩下高明和客人。看着桌上摆着的好吃的,小高明忍不住了,就偷偷抓了一把,往嘴里塞。客人看着挺有气,心想:我这个客人还没吃哪,你这小家伙倒抢先了。等到正式吃饭的时候,客人对高明的父亲说:“听说您这个儿子挺会对对联,我出个上联,让他试试。”客人就说:
小儿不识道理,上桌偷食。
高明一听,这个客人也真是的,当着父亲的面揭自己的短儿,就不客气地对了一句:
村人有甚文章,中场出对。
对句里的“村人”,在这儿的意思是没知识的粗鲁人。客人一听这孩子骂自己是“粗人”,更有气了,接着说:
细颈壶头,敢向腰间出嘴。
意思是说,你这“小壶嘴”敢跟我这个“大壶身”斗嘴!
小高明马上对了个:
平头锁子,却从肚里生锈。
高明挖苦客人是一肚子“铁锈”,没什么正经学问。高明的父亲一看客人的脸都气白了,赶紧拿话岔开了,还让儿子先出去“凉快凉快”。
 
《长安客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与大臣刘三吾微服出游, 在一家小酒馆里休息,想喝酒却没有下酒菜。朱元璋于是口吟一联:
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
刘三吾还没来得及想出下句,店主送酒过来,随口对道:
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朱元璋次日早朝传旨将店主召去,赐官,店主固辞不受。
上联“东西”,在联中指下酒菜,但它又可表示方向。下联“南北”,正是与其方向之义相对,是为借对。
 
明朝初年,出了一个“神童”,叫解缙。解缙出身贫寒,父亲是开豆腐店的。他平时帮着父亲做做豆腐,空闲时间就发奋读书。7 岁时,已能吟诗作对, 出口惊人。
这一年新春,家家户户都贴春联。据说解缙家穿街斜对面是尚书府第,门高宅大,围墙内绿竹重重。相形之下,这豆腐店就显得特别寒碜。小解缙是个好胜之人,面对这一情景,心有不服,于是写了一副春联,贴在豆腐店门上, 春联是: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这副春联一贴出,吸引来许多街坊,大家说长道短,议论纷纷。
闲言传到尚书的耳朵里,一问,知道是对门卖豆腐的老解家惹出的事,很是生气,于是下令砍去竹子。小解缙就在门联下面用红纸续了两个字,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尚书看见门联后更加生气,干脆下令将竹子连根挖去。解缙于是又续了两个字: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尚书看到后极为惊讶,心想解缙小小的人儿能对出这样的对联,倒是稀奇, 于是命家人去叫他来,要当面一试。谁知小解缙不肯随便上门,对来人说:“既然尚书有请,快去拿请帖来。”家人呆了一呆:“哎呀,好大的架子!”便回去向尚书诉说。尚书道:“莫和小孩子计较,就拿请帖去吧!”
解缙收了请帖,来到尚书府门前,见正门关着,就止步不前,对家人说: “迎客有迎客之礼,为何不开正门?”家人无奈,只得又去禀告尚书。
尚书想了想,挥笔写了个上联,连同笔墨交与家人说道:“递与学生。”
小解缙接过一看,见是一副对联的上联: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已知尚书的用意,心想:今日非叫你开正门迎接学生我不可!于是即刻接写了下联:
大鹏展翅恨天低。
尚书见对,无可奈何,只好大开正门。小解缙进了门,分宾主坐下后,尚书从桌上拿起一本书晃晃说:“老夫听说你家有万卷之书,书藏哪里?”小解缙指指肚皮说:“就在这里。”尚书又问:“既然如此,那我出联你都能对吗?” 小解缙眨眨眼睛:“何止能对!”尚书看看这穿绿衣衫两目流盼的小家伙,口气竟这么大,不觉心里好笑,便出联道:
出水蛤蟆穿绿袄。
小解缙听了,看了一眼身穿红袍的尚书,便接着对了下联:
落汤螃蟹着红袍。
尚书本想讥笑解缙是个坐井观天的蛤蟆,不料自己反被奚落成一只死螃蟹, 想小家伙竟如此不留情面,不由心里冒火,却不好发作,只好改换题目,再难小解缙道:
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
小解缙想,这也难不倒我,略一思索,便对道:
地做琵琶路做弦,哪个能弹?
尚书心里惊叹,问解缙父母做什么生意?解缙回答说:
父亲肩挑日月街前走,
母亲推转乾坤屋内磨。
这是一副谜语联,其实就是指解缙父母是以磨豆腐和卖豆腐为生。
尚书见解缙对答如流,从此深爱解缙之才,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因为解缙第一次上尚书家,一要有请帖,二要开正门,大家说这是“开豆腐店摆豆腐架子”,从此,“摆豆腐架子”这句话就在民间用开了。
 
明朝李东阳年幼时聪明过人,乃是当时有名的神童。皇帝召见他,他跨不过朝堂的门槛,皇帝说:
神童足短。
李东阳答道:
天子门高。
皇帝把他放在膝上,他的父亲跪在地下,皇帝说:
子坐父立,礼乎?
李东阳回答道:
嫂溺叔援,权也。
皇帝又说:
螃蟹浑身甲胄。
李东阳对道:
蜘蛛满腹经纶。
 
杨慎,生于明朝弘治年间,与解缙、徐渭并称“明朝三大才子”,《三国演义》开篇那首《临江仙》即为他所作。杨慎自幼聪慧过人,11 岁能作诗,令人惊叹不已。
相传杨慎五六岁时在桂湖附近一个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
县令出的上联是:
千年古树为衣架。
杨慎一听,即刻对出下联:
万里长江做澡盆。
县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
 
明朝天启年间,内阁首辅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万历状元翁正春家中。两人谈得很投机,翁正春即兴出了一个上联: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第二天,翁正春送叶向高上路,经过一片池塘,池塘里有几只鸭子正在戏水。叶向高一看,就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没料到被将了一军,巡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明朝常州府有个姓吴的同知。他有个朋友姓董,当通判。有一天,二人到无锡去玩,玩累了,进了一家酒店,要了白酒和红酒,还有好些菜,就你一杯我一杯地喝开了。末了,二人都喝得晕晕乎乎的。就这么着,这两位还对对联玩哪。吴同知的上联是:
红白相兼,醉后不知南北。
这上联是说,咱俩又喝红酒又喝白酒。这会儿喝多了,连方向也分不清了。
董通判对的是:
青黄不接,贫来卖了东西。
下联拿颜色“青”“黄”对上联的“红”“白”,拿方位“东”“西”对上联的“南”“北”,对得还真工整。下联的“东西”不光指方向,还指家里的各种用品、摆设什么的。董通判的意思是说,往后喝得没钱了,就卖家里的东西,咱们接着喝!董通判说完,二人哈哈大笑。真是一对酒鬼!
 
清朝时期,浙江有师生二人一块到省城去考举人。来到一个叫武林关的关卡的时候,天黑下来,关卡的大门紧紧地关上了。老师看着高高的关卡大门, 叹了口气说:
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
这个上联挺有意思:中间的“关关早”是两个“关”字连着用。第一个“关” 是动词,当“关上”讲;第二个“关”是名词,当“关卡的大门”讲。后边的“阻过客过关”,也连用了两个“过”字。跟前边的“关关”相反,第一个“过” 跟“客”合到一块,是名词,当“过路的客人”讲;第二个“过”是动词,当“通过”讲。老师在这儿用了同字同音异义,说了这么一句话。学生一听,老师这是发牢骚,还是考我呢?要对上下联,真够难的。学生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心想:这真是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呀!
想到这儿,学生猛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下联: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下联不但对得工整,而且中间“对对难”的“对对”两字连用,后边“请先生先对”的两个“先”字连用,用法跟上联完全一样,对得真绝。老师一听学生对得这么巧,刚才的烦闷也没影了,连连夸奖他。末了,老师没考上举人,他的这个聪明学生倒考上了。
清人庄有恭,小时候爱放风筝。一日,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风筝,风筝落进了某将军府的花园里。大家都没了主意,怕惹出是非。庄有恭一言不发, 只见他只身一人向将军府走去,准备进去寻找风筝。说来也巧,将军府的门房竟未拦他。庄有恭进到园中,将军正与客人下棋。将军抬头一看,原来是来园中捡风筝的,仔细一看,小孩神气非凡。将军有心考他,提出和他对对联,庄有恭欣然同意。将军边捻胡须,边指厅堂上挂的画吟道: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有恭低头略思片刻,猛抬头,眼神烁烁,手指棋盘,朗朗高吟: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将军、客人一听,相对大笑。从此,庄有恭“神童”之名远近传扬。
 
纪晓岚幼时聪敏过人,过目不忘,有“小神童”之美誉。其师石先生特别喜欢他。只因功课对纪晓岚毫无压力,他便偷闲养家雀。为了不让石先生发现, 他将家雀塞进墙洞里,再用砖头把洞堵上。石先生发现这个秘密,怪其不务正业,便偷偷将家雀摔死又放入洞中,然后在堵洞口的砖上戏题一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纪晓岚下课又去喂家雀,见砖上的上联言明家雀已死,知是石先生所为, 便在旁边续对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看到续联大为恼火,手持教鞭责问纪晓岚,为何辱骂先生?纪晓岚不慌不忙答辩说:“我是按先生的上联续对的下联。请看,粗对细,毛对羽, 野对家,兽对禽,石对砖,先对后,生对死。是不是这样对,请先生指教。” 石先生无言对答,拂袖而去。
一日,纪晓岚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玩球。恰好府官乘轿经过。一不小心,球被掷进轿内。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壮起胆子上前讨球。府官戏弄地出了个上联:
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让纪晓岚对下联。对得出,就还球给他。纪晓岚一寻思:
太守二千石,独公……
府官问:“怎么不说完?”纪晓岚答道:“你要是还我球,就是独公廉, 不然就是独公贪。”府官一愣,只得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都从心里佩服他。
纪晓岚是河北人。有一次,他到南方的杭州去办事。杭州的一个朋友准备了好酒好菜来招待他。吃饱喝足了,二人坐着闲聊。朋友对纪晓岚说:“你们北方人是不是不太会对对联?头年我到北京去,给北方朋友出了个上联,可他们听了,一个个光摇手,不言声。”上联是: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了,哈哈大笑,说:“其实,他们摇晃手就是回答你了。”看这位朋友还不大明白,纪晓岚也伸出一个巴掌,接着说出了这个“哑谜”下联: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孤掌就是一个手巴掌,五个手指有三个长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两个短的——大拇指和小拇指,这就叫“五指三长两短”。下联的“三长两短”跟上联的“四面八方”还都是带数字的成语,对得挺巧。那个朋友这才明白了摇手的意思。
 
从前有一个穷书生,好打抱不平,为此被富绅诬陷。公堂审案,县官知道他的为人,想找个理由将其释放,便说道:“我出一联,你能对上则免罪,不能则严办。”这个上联是:
云锁高山,哪个尖峰得出?
书生见壁洞透进阳光,对道:
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
惺惺相惜,结果不言而喻。
从前有一神童,智慧过人,9 岁时就去参加乡试。由于场外人多拥挤,遂由他的父亲背进考场。考官见状,大为惊诧,出一联面试:
子以父为马。
神童立答:
父望子成龙。
考官见他对得如此工整,颇为意外,于是继续问:
猴子三朝,焉能攀树。
神童对答:
火星一点,岂怕丛林?
考官惊其才华,又出一联:
王不出头谁是主?
神童回答:
鸟添一口便为鸣。
考官见难不倒他,便将一蚂蚁捉在手中,问道:“你说我手中之物,是活的还是死的?”神童也很机智,双足欲跨门槛道:“你看我脚上之鞋,要出去还是进来?”考官见其聪明过人,便将其录取。
 
据传,清末孙中山留学归国,途经武昌时,听说张之洞办洋务兴实业,打算与他见一面,便投名刺曰:“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张之洞见用这种口气同他说话,便在纸条上写出一联,让门官交孙中山。联曰: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孙中山旋即写出下联传进去: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见了,暗暗称奇,立即下令开中门迎接。
张之洞在上联中摆官架子,孙中山的下联则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予以折服。两人之联皆各切身份。
 
新中国成立前,广州惠爱路(今中山路)的“好奇香”茶楼门口悬挂着一条向顾客求对的上联: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茶楼老板以此招徕顾客,为饮茶平添雅兴。一天来了一位茶客,看到上联后,凝视不语。老板忙将顾客让上茶座,斟上了一杯香茶,但看客人仪表有欠风雅,即以语含讥讽的口吻道:“先生如有意,何不挥毫赐教?”见那客人把茶一饮而尽说:“老板,有笔墨何不拿来一用。”说话间,笔墨送到,客人提笔立就下联: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老板看后,连连伸出大拇指,赞赏不已。于是这副主客妙对随之传为佳话。
 
郭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上联,谁能对上免罚。先生说: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用浅显、简单、最接地气的方式,对于汉字文化作全景式的呈现。

本书的编辑过程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经历,轻松的文字时常让人面带笑意,心有所会。书名给人略显正式的感觉,像是正襟危坐的文化规范。读来却发现全书是妙趣横生的文化故事。故事短小简洁,幽默诙谐,赏心悦目。它们并非让人捧腹大笑,却使人有按捺不住的喜悦。轻松的阅读既减轻了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又增长了文化见识;淡淡的文艺范儿,潜移默化中提升了阅读品味。实在是一本于身有益,于心有得的好书。

对联、谜语、诗词、书法、文章等传统文事项目,自古就是人们寄托情思志趣的手段。人们借以抒情寄志、酬和把玩时演绎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成为民间广为流传、津津乐道的文化事件或故事。

本书以对联、谜语、诗词、书法等为题,分门别类讲述意趣横生的文化事件和故事。这些文化事件或故事长则页余,短则三五行,依托汉字独有的音、形、义系统所构成的强大的表达功能,呈现出文人雅趣、平民自娱、浪子不羁、怨女忧思等不同的意趣,彰显出汉字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妙趣横生的故事读来轻松愉悦,在增长传统文化知识掌故的同时,对于繁忙疲累的工作和生活是个很好的调剂,称得上是有品位的减压佳品。

沧浪

原名胡足青,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与张健鹏主编小中见大,智慧文丛等系列图书,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哲理故事门类,并获多个奖项。目前专注于教育、培训和图书类内容策划。

目 录

第一章 概说中华文明载体之汉字

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它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华夏历史的记录者,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汉字的起源.......................3

二、汉字的演变.......................6

三、汉字的特点.......................13

四、汉字的魅力.......................17

第二章 对联:对称和谐——汉字之妙

对联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样式自问世之日起,就以其尺幅千里的特色赢得了最广大的创作者和欣赏者,从而呈现出勃勃生机。上自风流儒雅的文人骚客,下至引车卖浆的下里巴人,无不对其青睐有加。山河古迹无联则不能言胜,千古人物有联方彰显功过。对联可以寄情,可以寓志;可赞造化伟大,可叹人物是非;或悼或贺,或斥歪,或颂正。

一、机智篇 ..........................23

二、讽刺篇...........................37

三、修辞篇...........................48

四、趣联名联篇.......................61

第三章 诗词:韵律意境——汉字之雅

我国古代诗词中曾有过许多乍看是文字游戏,细品又饶有风趣的短诗小词,在老百姓特别是文化人中颇受欢迎。近似玩笑的文字中,蕴涵了深厚的机智幽默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能产生雅趣,陶冶情操,而且也颇有教益。这些诗词有的巧夺天工,叹为观止,有的诙谐幽默,趣味盎然,常给人妙语连珠,拍案叫绝的快感。

一、回文篇...........................77

二、打油篇...........................89

三、杂体篇...........................94

四、诗趣篇...........................107

第四章 谜语:精妙机智——汉字之巧

谜语故事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字游戏形式——它包罗万象,上至宇宙星辰,下到针头线脑,皆可融入其中;它诙谐风趣,既可讥讽嘲喻,亦可娱人娱己;它雅俗共赏,无论贩夫走卒,还是高人雅士,都可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最重要的是,谜语机智精巧,对于开发智力、拓展思维,极有裨益。

一、字谜篇...........................121

二、事物篇 ..........................136

三、谐趣篇...........................141

第五章 书法:形体结构——汉字之美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艺术,古老悠久而又生机勃勃。它是汉字形体结构之美的代表,最能体现出个人修养、个性魅力和时代精神。只有含蓄隽永、机敏睿智的炎黄子孙,才能将这独具特色的方块字演绎得如此风姿俊秀。

一、名家篇...........................151

二、名作篇...........................163

三、故事篇...........................174

第六章 趣闻:野史杂谈——汉字之趣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颇多文人墨客,亦颇多趣闻轶事,它们或来自于典籍,或来自于民间。这些趣闻诙谐多智、妙趣横生、出奇制胜,读来不仅有助于启发我们临机应变的智慧,亦能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

一、应答篇...........................187

二、点睛篇...........................195

三、姓名篇...........................203

四、逸闻篇...........................209

第七章 妙文:诙谐搞笑——汉字之谑

我们的生活需要笑。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甘甜调料,没有笑声的生活是一种酷刑。没有笑,生活的枯燥乏味难以接受。

是寓庄于谐的奇文也罢,是辛辣讽刺的檄文也罢,又或者恶搞无厘头的怪文也罢,若能给繁忙的生活增添几分笑料,给紧张的心情注入几声舒缓的乐音,则此文就已达到目的了。

一、古文篇...........................221

二、今文篇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