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应该引进和参照些什么?——《美国语文》出版随想
作者:张健鹏
责任编辑:沧浪编辑部
我们还应该引进和参照些什么? 《美国语文》出版随想 张健鹏 近些年来,关于中国语文教育的讨论与争辩就没有沉寂过。 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和现今的文字工作者,我对国内的语文教育也有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认为自己从小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每一
近些年来,关于中国语文教育的讨论与争辩就没有沉寂过。
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和现今的文字工作者,我对国内的语文教育也有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认为自己从小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每一学年的新语文课本发下来,一天就翻完了,随后的一个学期,无非就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曾对我说:你不用在语文上浪费时间了,记住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就行了,把时间用在别的科目上吧。
第二,在2000年左右,我曾经策划过一次面对在校大学生的征文活动,让他们介绍自己所学的专业情况,作为高考学生填报志愿的参考。在应征的稿件中,至少有90%以上的文章是不合格的。在审读稿件的过程,我们编辑非常痛心:这是大学生啊,学习母语十几年,怎么写一篇介绍自己专业的简单说明文都写不好呢?
我们的语文教学肯定有问题。那么,问题在什么地方呢?
教育无非是两方面的内容:学什么?怎么学?前者是教材的问题,后者则是体制和方法的问题。
应试教育体制受到的指责很多,可在中国现有国情下似乎短期内很难有大的改变,那么教材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参照、学习和引进了发达国家很多东西,但最重视的莫过于科技实用技术和资金,关于他们教育体制的介绍文章也常见于报端,可他们的教材是怎么编写的呢?对我们有没有借鉴意义呢?
想到此处,我同几位朋友立即开始了行动,委托在国外的同学、朋友了解当地的教育状况,并想办法购买教材。由于这些国家基本没有统编教材,所以工作的难度相当大。在收集到大量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逐一评审,力争选取最有参考价值的引进出版。确定了具体版本后,联系版权事宜,再请专家翻译、编辑……历时三年,终于在2004推出了这套《美国语文》。
这可以说是国内首套出版的比较全面系统的西方中学语文教材。图书上市后,立刻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教育界、出版界以及众多学者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当然,由于这套教材涉及美国200多年历史的方方面面,翻译和编辑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疏忽和失误。我们又组织力量进行修订,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新修订的版本(2008年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
在围绕这套教材出版、修订工作的七八年中,我们对西方语言文学的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先不说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就教材的编写而言,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在解决实用性、规范性教学的基础上,更侧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开放性思维的训练。在本套教材中,他们从哥伦布航海发现美洲开始,选取了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文章,涵盖了日记、散文、小说、演讲、诗歌、剧本等各种文学体裁,把时代背景等许多我们老师参考书中的内容全部置于教材中,并通过多角度的联系思考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时的社会焦点问题、思想潮流,给出自己的判断和答案。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实用工具性的训练,实质上是文明传承的基石,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世界人类文明所积累的宝贵财富,以及人类对“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不懈追求,都应该贯穿在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当中,而教材的编写,无疑又是这一切的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多个部门单位的教材编写机构都将这套《美国语文》列为参考书目,许多学校团购后组织老师阅读讨论,报刊网络上的评论与感想数不胜数……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如果许许多多的普通民众都能为国家民族尽一份微薄之力,那么很多事情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