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语文》:一本不事张扬的好书
作者: 黄蓓佳
责任编辑:沧浪编辑部
很久以来,我们的很多老师都认识到了中外教育的不同,我们对孩子培养的认识观和方法论的不同,教育的结果更加不同。不同在哪儿呢?研读一下这本《美国语文》,应该会有很多心得。 读到这本《美国语文》,是源自朋友的推荐。未及读完这本《美国语文》,我已经
很久以来,我们的很多老师都认识到了中外教育的不同,我们对孩子培养的认识观和方法论的不同,教育的结果更加不同。不同在哪儿呢?研读一下这本《美国语文》,应该会有很多心得。
读到这本《美国语文》,是源自朋友的推荐。未及读完这本《美国语文》,我已经自觉自愿地成了这本书的传播链条中的一员。我在很多场合中,向很多朋友和同事们提到它——那些从事教育的朋友,那些与教育没有太多关系、但是懂得“教育”是什么的朋友。结果我发现,被我津津乐道的这本书,已经在以一种“口口相传”的方式,被很多老师们阅读和谈论。
《美国语文》,它的副标题是《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作者”写明是“富兰克林、马克 。吐温等”。据编译者说明,美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总共设立三方面内容:主要讲解语法知识的《英语》;注重单词拼写训练的《拼写》;再有就是介绍美国文学读本的《文学》。我们现在看到的,便是这一套《文学》的中文节选译本。
书的编排很有特色。它以美国历史发展为线索,将美国二百多年的历程分为六个大的主题时代,在每一个主题之下选取了那个历史阶段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其中包括哥伦布的航海日志,美洲土著部落的神话传说,第一批搭乘“五月花号”帆船来到北美的清教徒的生活史,《独立宣言》,亚当斯夫人从新白宫里写给女儿的信,梭罗的《瓦尔登湖》及他的著名文章《论公民的不服从》,林肯总统的演讲,马克吐温对美国十九世纪密西西比河流域生活的描写,杰克伦敦的关于阿拉斯加的“采金梦”的故事,以及海明威、怀特、斯坦贝克、厄普代克等等最优秀的美国作家的小说节选。在每一个主题时代的开端部分,还配以简短的时代故事,讲解那个时代中所有值得一提的历史事件,和文学在历史阶段中的变迁发展。喜欢文学的孩子,读过这一本书,对美国文学的大概面目已经了然于胸。不喜欢文学的孩子,完全可以把课本当历史来读,同样的精彩和有趣。
美国的历史很短,区区二百多年。美国的文学历史更短,与中国的《诗经》、《楚辞》相比,真没有太多值得摆谈的地方。如果我们的教育家们为中学生编出这样一本《中国语文》,我相信在文学的丰富程度上毫不逊色。
但是,关键之处在于我们会如何设置课文后面的练习题目?我们会不会像美国的教育家们那样,挖空心思地替孩子们开拓出一片巨大的思考空间,引领他们去快乐地想像、感受、创造和重构?
本书开篇第一课,是哥伦布的《美洲航海日志》。粗略地点数一下,列在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差不多有二十条之多。好几个题目,要完成得象样,需要起码五百到一千字的大作文的体量,还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以及与同学的合作。我们从前的认识中,总以为美国孩子的学习浅显和粗疏,现在看起来,事情远非如此。所不同的,我们的孩子们是愁眉苦脸地死记硬背着,人家的孩子们是神采飞扬地快活忙碌着。试举这篇课文后几个我觉得有趣的题目:画一张岛上的地图,表现哥伦布登陆和探查的地点(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哥伦布能筹集到航海资金,是因为他有能力使没有见到他探险的欧洲皇室的人接受他的想法。假设你是哥伦布,口头做出一篇报告,在回到欧洲时报告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要求是:想像哥伦布见到的自然景色,列出他可能碰到的热带风光、声音、触觉、气息和味道,尽可能加入他的感官细节,使听众充分分享他的经历。(更有趣了,这是训练孩子的感知和口才,也就是演讲能力);和同学们组成小组,列出优秀的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素质,和同学们讨论你的结论(美国的一届又一届总统竞选者们,是不是从小就熟知了这些“领导者需知”呢?)
想像我是一名美国中学生,我在完成这些实际上份量很重的课后练习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想我是快乐和兴奋的,因为我的想像的翅膀会完全张开,我会借助图书馆和互联网,回到十五世纪哥伦布的时代,完成一次政治的、领土的、金钱的、航海技术的……种种意义上的梦想之旅。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读懂了课文中的结构句式并不重要,课文应该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小道,通过它走进去,通过拓展、链接、延伸,发现课文背后的广阔天地,惊喜地徜徉其中,领略到美、智慧、道德的力量、欢乐和悲悯、救赎和自我完善,进而意识到文明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梦想和朝着梦想努力的意义,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成功。
很久以来,我们的很多老师都认识到了中外教育的不同,我们对孩子培养的认识观和方法论的不同,教育的结果更加不同。不同在哪儿呢?研读一下这本《美国语文》,应该会有很多心得。作为个体,我们也许无法撼动现存的糟糕透顶的教育体制,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白更好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可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我之所以写文章告诉老师们有这样一本书,实在是因为自己阅读之后有很多感想和感慨,也愿意有更多的人来共同感慨一次。
洋务运动开始,中国的先贤们就开始了探索西方基础教育方面的教材的引进和借鉴,到今天,科技类的可以说还是不错的,甚至达到了引进、消化、吸收进而再国情化的效果,而唯独人文类的学科,也许是因为这一块是软的,是综合的,也是最难的,也许是因为各朝各代的执政者们不同考虑和要求而刻意或者无意的屏蔽,到现在,凡涉及到人文学科教材的引进、吸收,可以说是非常不理想的。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说,民国时期已经开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头,而从叶圣陶老先生主持这项工作以后,服务政治的特色太明显了,更不要说借鉴和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了,教材单调得以至于到了枯燥的程度。语文教材是没法原版引进并使用的,只能借鉴其理念、方法、角度等等体系方面的东西,所以很少见过原版的国外教材,因而大家介绍起来,往往是一种抽象的,带有自己感受的抽象的描述,而很少有直接原版的东西摆到你的面前,让你自己去判断。这一回看到的《美国语文》,应该说是第一回,直接将原汁原味的东西放到了读者的面前,让你自动去感受、判断,那结果相信就会大不一样了——语文教育的研究者、从业者、语文学习的爱好者,乃至于好奇者,都会因为经历不同,所需不同,进而所得不同,那样,效果是不可想像的。应该说,出版策划者用心良苦,眼光长远。(201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