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书屋
沧浪书业 心灵的事业
从男孩到男人的成长之路《男孩这样养将来会出息》
书名: 男孩这样养将来会出息
作者: 沧浪著
定价: 32.00元
书号: ISBN: 978-7-5127-0784-9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3年11月
内文用纸: 70g轻型纸
封面用纸:
开本: 16开 170×240
印张: 17
总页码: 272页
版别: 中国妇女出版社
上架建议: 家庭教育
推荐指数: ★★★★★

 第一章
不做“狼爸”“虎妈”——打骂男孩,只会让孩子更叛逆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教育观念。但是,作为男孩的父母,我们要知道,打骂只会让男孩更加逆反,成为真正的“问题男孩”。如果父母能把孩子当成知心的朋友,对孩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就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积极上进的好孩子。
 
 
 
打骂会让男孩变得更糟糕
 “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家庭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也一直被大多数家长践行着。孩子一旦犯了错误,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非打即骂是这些父母采用的普遍方式。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最需要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而且他们也试图为孩子营造这样的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采用“专制”的教育方式。在他们的观念里,犯了错误、成绩不好就必须要打,不打怎么能让孩子改正错误、认真学习呢?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有的家长甚至让孩子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988年元月的一天,青海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夏斐拿着期末成绩单走在放学的路上。从这一天开始学校就放寒假了,原本夏菲应该很高兴,可是此时的他却忐忑不安,因为他的成绩单上有一门功课考的不“理想”,没有达到妈妈的标准,他不知道,一会儿回家会面临怎样的苛责。
夏斐的妈妈对他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求特别高,哪怕夏斐有一丁点儿的松懈怠慢或是成绩有一丁点儿下降,等待他的都会是妈妈的打骂。一个耳光,一顿拳打脚踢,对夏菲来说是家常便饭。在妈妈这种棍棒教育下,夏斐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不敢对学习有一丝的懈怠,成绩一直保持得不错。在老师眼里,夏斐是个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在同学眼里,夏斐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榜样。但只有夏菲知道,这一切都是被妈妈逼出来的。
那天回到家,妈妈看到夏斐有一门功课不理想,便又开始对他进行责骂并开始拳打脚踢。夏斐经不起打骂,委屈地哭了起来。谁料,他的哭不仅没有让母亲停下手来,反而更加激怒了她,母亲开始变本加厉,下手更重了。最后,竟然操起了桌上的擀面杖,雨点般地朝夏斐身上打去。最终,年仅九岁的夏斐就这样被母亲的擀面杖无情地夺去了幼小的生命。
 
当时,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引发了人们一轮又一轮对于“棍棒教育”的深层思考。然而,时过二十几年,家长们似乎并没有从中吸取多少教训。当然,这种把孩子打死的现象只是极端的个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打孩子的现象仍然是屡见不鲜,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男孩就该这样养
有知识、有修养的家长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粗暴的态度、压制的办法有时候比孩子的错误本身要更为严重,更让人痛心。另外一种更坏的情形是,孩子本身并没有错,但家长却一意孤行,逼迫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那样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将是更巨大的。所以,下面这些粗暴、武断的话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说:
1. 妈妈怎么会错骂你,一定是你不对,快向妈妈道歉
谁都会犯错,孩子会,家长当然也会。所以,当听到爸爸(妈妈)在批评孩子时,妈妈(爸爸)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加入批评的行列。而应该先冷静、理智地问清事实,然后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正确的论断。
2. 你的年纪都白长了,越大越不明白事理
由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很多家长在责备孩子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将评判成年人的标准套用在孩子身上,所以诸如“你怎么变得不如小时候懂事了”“你的年纪都白长了”此类的话便会经常被他们挂在嘴边。如此一来,这将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3. 一定是你在说谎,XX可是个好孩子
有许多家长在听到孩子背地里指责同学或小伙伴时,总是不希望孩子过于偏激。其实家长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能够和别人友好地相处。但是,如果不加分析地一口否定孩子的判断,便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判断力,甚至抑制他们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4. 别胡说八道
有些家长总是武断地认为,孩子不愿意做一些父母想让他们去做的事是反叛、不听话的表现,他们说的话都是编造出来的。于是,家长便会理所当然地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指责。但这种武断的做法只会换来孩子的愤怒。因为这样轻易、随便地否认孩子,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人格没有得到父母的尊重。
作为家长,最重要的责任是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和引导,而不是粗暴无礼地教训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违背教育的初衷。
 
 
专家给父母的忠告和建议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心愿,但无数的事实证明,在父母的“棍棒教育”下,孩子是很难真正成材的。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能把孩子当成知心的朋友,对孩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给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才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积极上进的男子汉。
 
 
 
你能做到对儿子零吼叫吗
美国的心理学家阿诺德·H·格拉斯哥曾经说过:青春期的男孩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非常酷,这种酷并非追随潮流,而是在遇到失控的场面的时候,他能够稳住阵脚,能够保持冷静。
在家长眼里,男孩就是麻烦制造者,特别是青春期男孩,往往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别把男孩子当成是你的麻烦,哪怕他真的制造了麻烦。要知道,弄出点动静来,这是男孩成长的快乐。有些时候,麻烦对男孩的伤害并不大,相反,倒是爸妈的态度对他的伤害更大。
 
约翰·利姆是美国西部的一个警察。一天一个15岁的叫詹姆斯的少年来投案自首,说自己杀死了一个老太太。
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利姆发现了很多疑点:1.詹姆斯已经在老太太家待了十几天,可是除了厨房和老太太的卧室,其他地方并没有詹姆斯的指纹。2.老太太的一些轻便而贵重的财物完好无损,詹姆斯似乎对这些东西并不感兴趣。3.老太太显得很安详,身体没有任何受伤的痕迹,肠胃里也没有有毒物质,法医鉴定后认为是自然死亡。
接着,利姆在提审詹姆斯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詹姆斯说自己杀死了老太太,可是在回答“怎么杀死她的”这个问题时却语无伦次。他试图说掐死她的,利姆告诉詹姆斯,老太太的脖子没有被压迫的痕迹,詹姆斯又说是给她下了毒药,还说这种毒药是世人没有见过的,是他自己研制的专门用来杀人的。利姆于是就问这种药需要怎么配置,用什么容器承装,詹姆斯却闭口不答。
紧接着,詹姆斯的妈妈就带来了死亡老太太的遗书,上面记录了她和詹姆斯在一起这些日子的事情:她病入膏肓时,詹姆斯闯入了她的家。可是他并没有偷窃,也没有做其他的事。他看到她躺在床上,就非常怜悯地看着她。她说要水,他就给她拿来水。之后,他一句话不说,就坐在她床边的椅子上,一直看了她几天。她问他要钱吗?他摇摇头。她莫名其妙,就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说他想死。看到她要死了,就坐在她旁边祈祷,希望可以相互调换生命。虽然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她和詹姆斯聊天,知道了他的家庭地址,就写下了遗书,要把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他,要让他认真活下去。经查证,这封遗书确属老太太的笔迹,老太太的律师也收到了处置遗产的遗书。
很显然,詹姆斯不是杀人犯,可是为什么他却急于寻死?难道只是少年的狂躁和无知?
利姆有些气愤,他要求詹姆斯的母亲把他带走,但詹姆斯却坚决不出监狱的门。当母亲过来拉他时,他一把把母亲推开,尖声喊道:“你总是骂我,总是看不起我,总是觉得我是个累赘。还说我死了,你才觉得快乐,你现在就可以摆脱这个包袱了!”詹姆斯显得非常激动,他脸涨得通红,身体也在颤抖着。
利姆忽然明白,詹姆斯之所以要演出这样一场闹剧,是因为他无法忍受父母的责骂,他要通过这样极端的方式来反抗父母。
经过调查后发现,詹姆斯的父母平时对他非常严厉,虽然并没有虐待孩子的倾向,但是打骂还是有的,他们经常让詹姆斯做一些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让他每天早晨跑步8公里,跑不完就要惩罚。据邻居们反映:詹姆斯一直显得很压抑,常有反抗父母的行为,可是每次反抗都会受到更大的惩罚。
当然,詹姆斯的父母受到了警告。
 
看了这个故事后,相信家长们一定是感慨良多。也许你认为詹姆斯是顽劣的,可是他毕竟还只是一个孩子,面对父母的责骂与否定,他需要通过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是他的一种沟通方式,可是他的父母听不到孩子的这种心声,孩子越反抗,父母的加压就越重,结果让事态发展到不能控制的地步。
要知道,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打击可能是毁灭性的。有人说:父母的角色是输不起的。教育虽然不是你的职业,但是教育孩子却是你永远也躲避不开的事业。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要再对着儿子吼叫了。
 
男孩就该这样养
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得负责孩子的成长问题,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负责孩子的生命安全,负责让孩子获得知识和技能,当然,最重要的,父母会按照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一些社会规则。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这样做是好的。家长觉得自己在社会中生活那么多年,奋斗了那么多年,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看到过五花八门的事,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做什么,知道面对某种局面要怎么解决,现在,把这个经验告诉孩子,一定要听,这对孩子绝对有好处。
一片殷殷爱子情啊。可是孩子往往并不领情。你刚对十几岁的儿子说:“告诉你,你现在以学习为重,不要谈恋爱。”没过几天,他居然就和一个姑娘躲在树底下说起了悄悄话,还有进一步亲密的迹象。你看到了,难免怒火攻心,于是,你不由分说,会对儿子大吼大叫,责骂他没出息,脾气暴躁点儿的家长可能会骂孩子“不要脸”等伤人的话。
实际上,我们把上面的情景录制成录像然后再观看的话,完全剥离教育这一层意义,只看这一段故事,你就会发现:你居然显得非常没有水准,没有素质,说话水平很差,做事方式糟糕。
很多家长从来不愿意跳出“教育”的意义来看待自己的行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在好好地做教育,也不愿意以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就更别说是孩子的角度了。他们过于强势,过于单调,自以为是。
父母的吼叫和责骂只会让孩子感到困惑,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父母就是不让他们揭开世界的面纱。小一点儿的孩子遭遇父母的吼叫和责骂后,会用哭泣来抗议,胆小的会变得懦弱,表面上服从父母的规则,但是内里却不以为然,这为逆反心理的爆发埋下了伏笔。胆大的孩子在小的时候,对父母的吼叫和责骂也非常恐惧,但是随着年龄的成长,他们获得了反抗的能力,于是就把全部矛盾放大,他们会无所顾忌地和父母对着干。这倒不是说孩子要把父母当成了敌人。他们只是想知道,父母所反对的事物里,到底藏着什么可怕的东西,以至于让父母失去了冷静。
如果你真明白这个故事的内涵,而不只是看看热闹的话,那么你应该知道怎么做。爱孩子,就不要用不良语言对他说话。
 
专家给父母的忠告和建议
有一本书叫《零吼叫养出100%好孩子》,的确,父母的吼叫和责骂会给孩子泰山压顶的感觉,让孩子没法形成安全感,让他失去探索世界的兴趣。所以,要尊重孩子,冷静对待孩子的错误,认真领悟孩子的感受,接受孩子一片好心下制造的麻烦。
 
 
 
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评男孩
许多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经常口不择言,甚至把批评当作自己对孩子发泄不满的借口。然而这样做不仅很难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有可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在所有的对孩子的错误的批评方式中,当众批评孩子是最要不得的一种。
 
一个星期天,上初中的小宇邀请他的同学来家聚会。
大家伙玩得正开心,小宇的妈妈回来了。妈妈看到家里被这帮孩子弄得乱七八糟,顿时火冒三丈,当着同学的面把小宇臭骂了一顿。小宇觉得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同学们也感觉下不了台阶。一气之下,小宇“离家出走”,跑到姥姥家去了。
妈妈去劝了几次他也不回来。就这样,母子俩僵持了一个月,直到出差的爸爸回来后劝了小宇一番,他才肯回家来住。但从此,小宇再也没邀请过同学到家里来玩过,他也再也没到同学家里玩过。
从那以后,原本有什么事都会跟妈妈商量的他,也渐渐地有什么话也不想再对妈妈说了。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情况都验证了洛克的话,孩子如果当众被父母批评,那么他们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很可能被击溃,从而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虽然批评有时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对孩子的过错不闻不问也是不科学的。也就是说,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学会运用艺术的语言进行批评。
 
男孩就该这样养
1. 批评孩子要注意时间和场合
一般来说,父母尽量不要在清晨、吃饭时、睡觉前批评孩子。在清晨批评孩子,可能会破坏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饭时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进而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睡觉前批评孩子,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同样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
2. 用低于平常的声音来批评孩子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所以当他做错事时,如果大声的斥责起不到作用的时候,家长不妨采取另一种策略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用“低而有力”的声音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把孩子叫到跟前,蹲下来在他耳边告诉他你有话要说。这样,由于好奇心理的驱使,孩子感觉到你将要说的话很重要,而且会安静地听你把话说完。另外,低沉的语调还可以让家长保持冷静,这种情况下孩子也会乐意接受你的意见,这对于问题的解决是相当有益处的。
3. 批评孩子时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孩子做错事当然要进行一定的批评,以防止孩子在同一个问题上再犯错。可是有些家长性情很急,孩子一犯错,也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通批评,可是“暴风雨”过后很可能会发现,原来错怪孩子了,这对孩子的自尊心会是很大的打击。所以,在批评孩子之前,一定要先了解一下情况。
4. 切忌在公开场合或者客人面前大声批评孩子
家长们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思想和人格,所以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批评孩子,要知道虽然孩子是父母所生,但他们也都是独立的个体,自然有他们自身的生命、思想和意志,然而家长们总是意识不到这些。更有甚者,批评孩子的态度不仅严酷,而且还不分场合,轻易把孩子的毛病暴露在众人的眼光之下,使孩子无地自容,时间久了,难免让孩子产生对家长甚至对家庭的厌倦。
不可否认,适当的批评可以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家长在使用批评这个教育方法时,首先要考虑到时间、条件和具体情况。因为,缺乏艺术性的批评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以及感受到这些都是出自家长对他们的关心,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和消极对待。如此一来,批评就不再是一种教育行为,而变成一种“破坏”行为了。
 
专家给父母的忠告和建议
父母的批评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想帮助孩子认清并及时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让孩子在大人和同龄人面前产生并加强自己的责任感。既然是一种教育方法,当然就应该讲究一定的技巧,避免在批评中伤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是要让孩子在“艺术”的批评里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父母说话强势,儿子就会怯懦
越是事业有成的优秀父母,越容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表现得很强势,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成功的,对世界的认识大多都是正确的,同时,他们的成功也激发出一种把握世界的欲望,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把握世界,而孩子正是世界的一个小部分。正是基于以上两种原因,优秀的父母才更容易压迫孩子的成长。
有时候,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就像是弹簧,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就会变得懦弱,父母显得温和,孩子就容易变强。这话说起来似乎有些无厘头,但却是教育的真谛。
 
有这样一个笑话:
儿子和爸爸在客厅看电视,女儿和妈妈在厨房里整理碗橱。这时候,就听“啪”的一声,似乎是碗被摔碎了。父亲对儿子说:“战争爆发了。”可是半天厨房里没有动静。儿子说:“这肯定是妈妈打碎的。”
 
这就是父母强势的表现,很多家长允许自己犯错,却见不得孩子犯错。当然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你现在正是成长阶段,你老早就知道哪些是错误,能避免你将来犯错。我提醒的越多,你认识的就越深。”
人都说虎父无犬子,似乎优秀的父亲就应该有优秀的儿子,但大多数情况这只是父母一厢情愿。这倒不是说孩子的天分很差,恰恰相反,受父母优秀基因的影响,孩子的天分往往很高。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受到了比来自普通父母更大的压力。一棵长在平原上的草和长在石头缝里的草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受到强势父母压迫的孩子,要么被压垮,形成懦弱的性格,要么就激烈反抗,以致心灵扭曲变形。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受人际关系影响的。比如,某个孩子因为喜欢某个人而喜欢某种职业,因为讨厌某个人而讨厌他所说的一切。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父母,亲子关系有时候甚至能决定孩子的性格和兴趣。
其实,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有自己对世界的判断,只是他们不会表达,不知道怎样描述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以及自己的想法。由于不会表达,父母就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需要父母在上面给画上美丽的图画。
但是父母通常都会成为糟糕的艺术家,即使他们拥有高超的“绘画技巧”,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选错了“画布”,孩子怎能当成你的画布呢?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天分,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发现、引导,而不是强迫、控制。
 
男孩就该这样养
如果说优秀的强势父母对孩子是一种束缚,那么失败的强势父母对孩子就是一种误导。只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第一种强势父母教育下的孩子会变得非常懦弱而不敢表达,在父母的光环下,他们会变得非常自卑。而后一种强势父母教育下的孩子,则可能因为看到父辈的无能而表现得很无奈。他们也自卑,但不是为自己,而是为长辈。
当然,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怎样,在强势父母教育下的孩子,大多都会表现得很懦弱。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家长表面看来温文尔雅,但他内心的意志是不容抗拒的。他认定的事情,就一定会让孩子去做。他可能不会采取暴力的方式,不会直接地严厉要求孩子怎样怎样做,他会用物质的诱惑甚至温柔的眼泪,胁迫孩子就范。对于这些家长来说,只有孩子最终按照父母设计的轨迹走下去,他才会觉得安心。
这种父母通常不会给孩子做决定的权利,不会给孩子自我选择的机会,不会给孩子进行鉴别的时间,不会给孩子进行分析的思维能力。这种父母教育下的孩子可能不会表现出懦弱,但是一定会很无能。因为他的一生都生活在父母的意志下,没有了父母的意志,他就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
 
研究员把一只狗关进迷宫装置,施以轻度电击,让它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狗本能地逃跑,到处乱撞,经过若干次错误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当狗再次被关进迷宫装置,并被实行电击后,它就立刻往那个出口跑。研究员将这个出口安上玻璃屏障,再次将狗放进去,并施行电击,狗跑到出口,重重地撞到了玻璃上。它又发疯般到处乱撞,终于找到了另一个出口。然后研究员又把那个出口也安上玻璃屏障……如此反反复复,直至所有的出口都被封死。狗疯狂乱撞的程度会逐次降低。当所有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时,这只狗就放弃了一切努力,它不挣扎,不奔跑,不去找出口。再次受到电击,它都会选择忍受,无论那痛苦有多强烈,它都不会躲避,直到电击结束。最后,研究员将玻璃屏障全部拆除了,但是狗已经没有了逃跑的本能,无论怎样,它都选择忍受。
 
这样的实验应该引起强势父母的警惕,如果你还是给孩子施行各种“电击”,让孩子疯狂乱撞,自己寻找出口,而你又把所有的出口都堵塞住,你毁掉了孩子的出路,就毁掉了孩子的未来。这是一个生命的悲剧。世界上有无数的人,被强迫,被束缚,备受压抑和痛苦,几度寻找出口而无望,就开始忍受、绝望直至消亡。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不要让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
 
专家给父母的忠告和建议
如果你没有成功的经验,那么就不要强迫孩子接受你的错误百出的结论。即使你有优秀的成型的经验模式,也不要把这强加给你的孩子,要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给孩子放松的机会,就是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不要急于责备孩子
有时我们只是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还没了解真相的时候就批评孩子,由于我们看得不全面,往往会在不知不觉间错怪孩子,对孩子造成伤害。
 
在妈妈小睡时,9岁的小于阳决定给妈妈一个惊喜,他想为妈妈做好当晚赴一个家宴时要带的巧克力蛋糕。
妈妈醒来后,走进厨房,准备做蛋糕,却发现小于阳浑身沾满巧克力酱,脚下也踩着一摊巧克力酱,操作台上到处散落着奶油和面粉,一只烤盘里装满了巧克力蛋糕模样的东西,可是她实在看不出那是些什么。
妈妈差点儿就要大发雷霆,因为她来不及赶在赴宴前收拾这些杂乱的东西,便决定再做一份巧克力蛋糕。她深吸一口气,想象着自己厉声叫嚷、责骂,把小于阳拖出厨房,禁止他去参加晚宴的画面。等愤怒的话语和想象中的画面在脑海里默默地播放完毕后,她把注意力放在小于阳身上。她还没来得及说话,小于阳就开口说道:“妈妈,我做好巧克力蛋糕了,只要烤一下,再把这里收拾干净就行了,你可以再去睡一会儿。”
妈妈意识到孩子这么做是出于爱,她微笑着说:“谢谢你,真让我感到惊喜。我现在精神很好,帮你一起收拾,好吗?”
小于阳接受了妈妈的帮助,妈妈也注意到,蛋糕其实并不像她生气时看起来那么糟。小于阳为自己感到骄傲,而妈妈也学到了非常有价值的一课,母子俩共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许多家长为了纠正孩子的缺点,在没了解事实之前,就情绪激昂没完没了地责备孩子。一味地责备,不用说孩子,就连大人也会失去信心的。如此一来,孩子就会设法保护自己,同时对大人的指责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大人在责备孩子时,常常感情冲动,气血上升,缺乏冷静的头脑和客观的判断力。
 
男孩就该这样养
不要过早指责孩子,要以宽大的胸怀和极大的热忱去培养孩子的能力。很多时候家长未经思考就怒气冲冲地指责孩子,这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所以,家长在责备孩子之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孩子有自己的道理,有自己的思维和特点,家长应该记住一点,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孩子们之间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父母要有眼力去发现孩子的特点,读懂孩子的心,要知道不指责孩子是促进孩子发展的前提条件。
2. 信任自己的孩子
父母因为与孩子缺乏沟通,不懂孩子的心,常常过早地指责孩子,其实孩子非常希望父母对自己充满信任。无条件信任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
3. 学会鼓励和赞赏孩子
当孩子进步时,父母要给予及时的、具体的鼓励,承认、接受孩子的特点,让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鼓励、赞赏和帮助,而不是压制、批评、挖苦。其实,一点点鼓励与赞赏,就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慢慢地孩子身上的优点就会多起来,这是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方法。
4. 要让孩子知道你爱他
有的父母责备孩子后,常常忽略这一环节,把孩子冷落在一边,常常使孩子将委屈的情绪转嫁到父母的责备上,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父母应在孩子有悔过表现时,如伤心、流泪、反省时,通过替孩子擦眼泪、搂抱、抚摸等动作,告诉他你是为他好,是爱他的,引导他说出对过失的认识。这样,你的责备不仅使孩子认识到了错误,也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
身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冷静的态度和温暖的心去对待孩子,掌控好全局,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
 
专家给父母的忠告和建议
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要急于责备孩子,越是责备男孩,其反抗心理就越强,等了解事实之后再教育孩子,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从小尊重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格外注意。他们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父母应时刻注意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妈妈带赵凯去小区广场玩儿,见到了郭旭妈妈带着郭旭在玩球儿。
“阿姨好。赵凯,来,和我玩儿。”一见到赵凯和妈妈,郭旭就高兴地跑了过来。
“郭旭真乖。赵凯,你叫阿姨没有啊?你看看人家郭旭,还比你小一点点,就这么懂事了,你真得好好和弟弟学学,要不以后妈妈都不带你出来玩儿了。”妈妈说道。
赵凯跑去玩儿球了,两位妈妈一边看孩子玩,一边聊天。赵凯妈妈开始列举孩子的“罪状”:“赵凯可没有郭旭懂事,让他叫人他不叫,自己有个东西也不愿意拿出来和人家一起玩,一点儿也不懂事。”在一旁玩得高兴的赵凯转过来看了妈妈一眼,没有说话,而这边,妈妈仍然在和阿姨诉说着他的“缺点”。
离开时,郭旭恋恋不舍地说:“赵凯,明天还和我玩儿。阿姨再见!”而赵凯低着头,一句话也没有说,这又惹来了妈妈一顿数落。
从这以后,妈妈每次说要带赵凯去院子里玩,赵凯都不像以前那么兴奋了,有时候甚至磨磨蹭蹭不愿意出门。这让妈妈很纳闷:以前这么爱和院子里的小朋友玩耍的赵凯怎么不爱外出了呢?
 
赵凯妈妈不但当着孩子的面说他不好,还不停地夸别人的孩子,这让赵凯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感觉很没有“面子”,所以,不愿和妈妈一起出去玩儿了。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妈妈下班回来,发现家里洁白的墙壁被画得乱七八糟。妈妈很恼火,但看见客厅还有一位客人在,妈妈就忍住了。等客人走后,妈妈把张涛叫过来,问墙壁的画是怎么回事。“不是我。”张涛低着头,小声地说。
虽然知道张涛在撒谎,但聪明的妈妈并没有点破。妈妈问道:“奶奶做饭时,张涛是不是和小猫咪在一起玩儿啊?”
“是的,我喜欢小猫咪。”
“那妈妈知道了,一定是小猫咪把墙壁弄脏了。这样好不好,一会儿张涛告诉小猫咪,叫它不要那么调皮了,弄脏墙壁是不对的,爸爸妈妈会难过。小猫咪要是想画画,那你叫奶奶拿张白纸,是不是更好呢?”张涛看着妈妈,没有说话。
妈妈走开了,假装在厅里收拾,她看见张涛坐在床边,轻轻地抚摸着小猫咪。晚上,张涛小声地对妈妈说:“妈妈,小猫咪说下次不会在墙上画画了。”
 
由此可见,儿童是有自尊心的。家长不应把儿童单纯看成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任意去批评、指责,而应该尊重他们,多采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方式,使其自尊心得到健康发展。
俗话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孩子也一样,自尊心就好比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们。孩子的自尊心更需要家长去尊重和保护。
 
男孩就该这样养
1. 不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
父母要知道,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而不是让孩子无地自容。因此,在外人面前,只要不是非立即制止不可的错误,最好还是忍一忍,给孩子留足面子。但是要记住,不是过后就不了了之,还要“堂下教子”。蹲下身子跟孩子讲话,在没有外人在场时跟孩子沟通,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不当孩子的面进行横向比较
父母经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不自觉会进行横向比较,怎么自己的孩子就不会弹琴呢?怎么人家孩子画画就那么好呢?如果当着孩子的面,称赞别人的孩子而贬低自己的孩子,更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直接的伤害。也许孩子会觉得“我什么都不如别人”,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造成永久的伤害。所以,父母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在孩子当中使用横向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父母要赏识孩子,尊重、理解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爸爸妈妈也想让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聪明的孩子,那就不要总是指责和打骂他们了。如果孩子平时不爱和人打招呼,今天却很主动,妈妈也不要吝啬赞美之言:“宝宝真有礼貌,大家都很喜欢宝宝。”孩子在赞美中,会感觉很有“面子”,自尊心得到很大满足。
 
专家给父母的忠告和建议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尊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尊心会越来越强,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尤其是家长的重视和尊重。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说一些挖苦、讽刺的话,就会让孩子很难接受,从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让孩子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因此,家长给予孩子的应该是理解、安慰以及适时、适当的教育。
 
 
 
棍棒教育不可取
自古以来,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戒尺、板子,都是教育孩子的必备之物。就连现在,我们也经常能听到,苦口婆心都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威严,才是教育的最好办法。
一些心理咨询专家说:“现在的男孩个子长得高,身体长得壮,可是却没志气、没骨气,做事情总泄气。男孩出现危机,就是因为父母的教育过于温和。你看农村那些最朴素的教育方式,不听话就揍,一样能揍出好孩子。我们并不主张对孩子实行棍棒教育,但是对待男孩,可以适当让他受点皮肉之苦,这可以让他长得更结实一点。”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先看看下面的故事再说。
 
极具影响力的迈克尔·杰克逊一生恨自己的父亲,在2002年还立下遗嘱:受益人只有母亲凯瑟琳和三个孩子,父亲乔被排除在外。
杰克逊为什么这么“不孝”?
杰克逊自己解释说:这么做,是报复儿时父亲对他的毒打和其他身体虐待做出的“反击”。更让人震撼的是,杰克逊频繁整容甚至改变肤色,也与父亲有关。对父亲的仇恨使成名之后的杰克逊想和父亲划清干系,他不愿意自己有任何和父亲相似的地方。
对杰克逊熟悉的人,都知道杰克逊小时候受到过父亲的虐待,因为当杰克逊面对记者的时候,他毫不避讳地提及父亲对他所做的罪行,一点都不顾及父子的情面。他甚至强调说:父亲的毒打,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导致他现在都很害怕父亲,甚至不愿意接受与父亲有关的任何信息。
那么,事情真是这样吗?
杰克逊的父亲乔感到非常难过委屈,他承认自己打过杰克逊,但是“只是拿鞭子或皮带抽过他,而且力道也不大,他完全可以承受”,乔认为自己打杰克逊,就是为了让他能够约束自己,早日出人头地。乔说:“父亲打儿子,无可厚非!”
当然,乔也说:“打孩子,这在黑人世界里是最普遍的教育方式,大家都这样,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错误,而且我的确是为他好。”杰克逊的母亲凯瑟琳对此不以为然,她认为乔对杰克逊太严苛。而乔则说:“你那么软弱,总是庇护他,才让他有样学样。”
 
尽管“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就杰克逊和父亲乔之间来说,所有的人都不会站在父亲这边,即使他真的是为了儿子好。
用棍棒对孩子施教,是父母一种无能的表现。成人强壮,孩子弱小,父亲打孩子,有一种倚强凌弱的嫌疑,这样的教育方式也会给孩子一种错觉,认为这个世界没有和平,只有争斗,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去欺凌弱小,自己才能生活得很幸福。很多经受暴力教育的孩子,在成年后都有暴力倾向。
 
男孩就该这样养
用棍棒教育孩子,往往容易让孩子忽视错误,而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对父母的棍棒上。很多孩子在父母的棍棒教育下,学会了撒谎,而且越撒谎越会圆谎,以至于自己不断犯错,而父母却一直蒙在鼓里。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做事情,只为了不挨父母棍棒,于是缺少了自我的动机,在自我认知阶段,形不成自我的规则,反而总是看别人(强势的人)的脸色行事,唯唯诺诺。
使用棍棒教育孩子的父母,你很难说他不爱孩子,很难说他不是为了孩子成才,从某种意义上说,严格教育男孩是对的,适度的打骂,也是孩子在成长记忆中有价值的宝贵部分。但是,“棍棒底下出好料”的教育原则,与一味溺爱一样,都是可怕的危险教育方法。
其实,打孩子,只是父母发泄的一个渠道,并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男孩子淘气,需要父母不断制止他的错误探索,但是有很多渠道可以告诉他,让他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如果你只有棍棒教育一种方式,那么你的教育未免太单薄。
父母一定要明白:狂风暴雨只会摧毁幼苗,和风细雨才能滋润幼苗。
 
专家给父母的忠告和建议
先不要告诉自己,适度的打骂会让孩子长记性。面对儿子的淘气,即使该出手时,也要思量着慢些来。棍棒教育总会有一些冒险的因素,对于一些内向敏感的孩子来说,父母不经意的一抬手,可能就是他一生的伤痕。
 
 
 
 
 
第二章
从来纨绔少伟男——吃过苦的男孩将来更有出息
 
社会竞争,绝不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家长应该顺应发展,有意识地为男孩创造一个吃苦的环境,以期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折不挠的意志,让男孩能够在步入社会后,成为山一样的“硬汉”。
 
 
创造机会让男孩体验挣钱的艰辛
中国的父母实在是天底下最爱孩子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爱甚至丧失了理智,尤其在孩子之间的攀比热潮中,家长们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孩子要名牌运动服时,家长就省吃俭用以满足孩子的愿望,他们说是为了孩子;孩子要买赛车玩具时,家长说同学都有,不能委屈自己的孩子;孩子考取了好成绩时,家长更会高兴地倾囊而出,给孩子物质奖励……
似乎生活的意义就是为了孩子。如果父母一味如此,结果只能是: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懂计划开支。久而久之,孩子还会产生对金钱的依赖性,失去自己应有的能力。有关调查表明,在所有未成年犯罪案例中,他们犯罪前的零花钱越多,去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青少年不宜”场所的比率就越高。这些人中因抢劫、盗窃等与钱有关的罪行,锒铛入狱的占到全部未成年犯罪的70%以上。他们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从小没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一位母亲在痛心地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时说道:“孩子现在好吃懒做,成绩不理想,喜欢上网玩儿游戏,在高档商场花钱如流水……导致这些坏现象的原因都是金钱,都是金钱惹的祸。”可见,杜绝孩子乱花钱的习惯,引导孩子正确使用金钱,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父母带7岁的军军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有一位老奶奶正在卖报纸。父亲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交给他,让他去买10份报纸。
军军买回报纸后,父母一起跟他商量:按原价把报纸卖出去,看看我们能不能很快卖完。在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下,军军费了很长时间才把10份报纸卖出去。
之后,父母让军军去问卖报的老奶奶,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从老奶奶那里知道,卖一份报纸只能赚几分钱。他算了一笔账,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能挣几毛钱,而且要费很多辛苦和口舌。“爸爸、妈妈,我以后可不能随便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父母肯定了军军的想法,及时表扬了他。从那以后,军军再也不乱花钱了。
 
上例中的父母经过认真思考,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方法,让儿子明白了赚钱的不易,他们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
 
洛克菲勒家族是闻名全球的富豪家族,按人们的想象,在这样人家生活的“小太阳”肯定是享尽荣华,无所不有,但事实恰恰相反。
小洛克菲勒的6个子女,并没有享受过过于奢华的富裕生活,他们没有游泳池,没有网球场,没有棒球场。在洛家庄园里,所有的孩子都穿着普通的服装,玩儿着自己制作的各种玩具。
为什么会这样?用小洛克菲勒的话说,是为了不出败家子。因此,他对孩子进行“平民化”教育。他规定:零用钱因年龄而异,10岁之前每周30美分,10岁之后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两美元。每周发放一次。孩子们所用零花钱,需要有详细记录。如果是不正当开支,在下周发零花钱时要予以适当扣除。洛氏认为:这是教育孩子力求节约,避免浪费。
小洛克菲勒还积极地鼓励孩子们参加家务劳动,以此来获得额外的补贴。比如:逮到走廊上的苍蝇每100只10美分,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次5美分。背柴火、垛柴火和拔草每小时可得若干等。当时9岁的二儿子纳尔逊(后来的副总裁)和7岁的三儿子劳伦斯(后来的新工业巨子)就主动地承包了全家擦皮鞋的任务。皮鞋每双5美分,长靴每双10美分。
平时,父亲会亲手补衣服给孩子们看。他还要求孩子开垦菜园,种菜种瓜,除满足自家需要外,还卖给附近的食品杂货店。纳尔逊和劳伦斯当时就合伙饲养过一批家兔,卖给了医疗所供科研用。
小洛克菲勒为使子女不饱食终日,挥霍无度,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造成物资短缺,而自身又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时候,他要求全家和千万平民一样转为战时的经济状态:食糖限量,面包限额,戒吃牛肉,甚至不许子女外出游乐。这种严格的平民化的生活与观念的训教,逐步使子女们养成了崇尚节俭、反对奢华的优良品格。
小儿子戴维(后来的大通国民银行总裁)读大学时,就曾回忆道:“从我们最初的岁月起,父亲就教我们不要把食物剩在盘中,不用灯时不能将灯亮着,不能随便乱花钱……这是令人憎恶的浪费和懒惰。”
 
洛克菲勒家族富甲天下,却从不肯给孩子太多钱,对于孩子的零花钱,不但根据年龄制定了不同的标准,还鼓励孩子依靠工作赚钱。小洛克菲勒之所以鼓励孩子们工作,是为了让孩子们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从中体会赚钱的辛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明白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男孩就该这样养
现在,很多男孩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随意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很多拿着压岁钱的中小学生请客、送礼、聚会、K歌……表现出来的那种比阔气的“成熟”让人惊讶。一位高二的学生寒假过后,刚开学就频繁参加同学的聚餐,近一千多元压岁钱全部花光。当父母责备他乱花钱时,他振振有词地说:“我们班同学家境都太一般化了,同学聚会只能AA制。邻班的同学聚会才荣耀呢,有个同学的爸爸是大款,人家自己掏腰包请同学吃了一顿大餐。”现在的孩子不会挣钱,却越来越乱花钱,而且丝毫不体谅家长的辛苦,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每位家长的深思。
孩子乱花钱,一方面是各种广告拼命地宣传吃好、穿好、用好,刺激孩子进行盲目消费,另一方面,家长出于疼爱“独苗苗”,迁就孩子的各种行为,也导致孩子乱花钱。有时家长自身也会产生不合理的消费心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时代在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确实应该跟着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吃得更有营养,穿得更美,用得更可心,这是应该提倡的。但盲目花钱、随便浪费,永远都是坏事情,只有让孩子体验挣钱的辛苦,孩子才会有一个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专家给父母的忠告和建议
家长在孩子花钱的问题上,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坚持原则,把好孩子的消费关。还要适当创造机会,让男孩体验挣钱的艰辛,这样孩子才会计划开支,合理花钱。
 
 
 
理解“穷”养的内涵
提起“穷”养,许多家长便会被其表面的意义所“蒙蔽”,以为“穷”养就是让孩子“吃糠咽菜”,经历一下祖辈人所受到的苦难。其实,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我们提倡的“穷”养最主要是对男孩品质的培养,即从小开始就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敢坚强、独立自主、真诚坦率、机智果断、责任感等品质。而“穷”养的方法就是要让他们多去经历风雨,多去实践,这样他们才能学会: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失败了重新再来。
“‘穷’养男孩,‘富’养女孩”的说法在中国由来已久,是许多先辈根据教育的实践经验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因为男人生来就注定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成为挑起家庭重担的“一片天”;成为支撑事业的“一片天”;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片天”。
如果男孩没有经历这样一个必要的成长过程,那就极有可能养成贪图享受、脆弱无能、不负责任、不知人间真情等不良品性。试想一下,这样的男人能够成为撑起家庭、事业和社会的那“一片天”吗?
古语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是,想要成大气,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这句话绝对是培养男孩的至理名言,也就是说,只有让男孩在必要的“穷”和“苦”中得到锤炼,懂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方可成大器。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是世界船王董浩云的儿子。按常理来说,董建华应该从小就过着富贵奢华的生活,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董浩云对儿子的管教十分严格,从不娇生惯养。
董建华在读书的时候,每天都是乘公交车往返于校园和住所之间。毕业以后,大家都认为董浩云一定会送儿子到国外去深造,或是安排他在家族企业中执掌大权。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董浩云竟然安排儿子进入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当了一名普通职员。他对董建华说:“我知道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是我担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够。你不要想到自己有倚靠,就不去刻苦奋斗。你必须自己主动去找苦吃,磨炼自己的意志,接受生活对你的种种挑战,并战胜它,这样你才能无愧自己的人生。”
董建华听从了父亲的话,在美国勤勤恳恳地干了4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还学会了为人处事之道,更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为他今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此看来,董浩云就是一位深谙“穷”养之道的伟大父亲,当然,董建华回报给他的也是异常出色的“成绩”。
 
李嘉诚也曾这样告诫儿子说:我挣再多的钱,是我凭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你们没有权力享受。世界巨富的家教之道尚且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践行“穷”养之道呢?只有深谙“穷”养男孩的道理和内涵,才能打造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男孩就该这样养
1. 让男孩过点“苦日子”
有人戏称,如果男孩兜里有大量的钱财,那么除了购回享乐、好逸恶劳、攀比之心外,还有可能买回囚车和监牢。所以,为了男孩的积极奋进,为了男孩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还是让他过点“穷日子”为好。
2. 让男孩学会独立
一个时时处处都要依靠父母,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十分缺乏的男孩,将来是没有能力接受社会上各种挑战的。所以,从小就要让男孩学会独立生活,并教导他们独立承担所有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男孩才会有出息。
3. 让男孩体验一些挫折
家长的大包大揽,会让男孩变得意志不坚定、心理承受力差,稍遇打击或挫折就会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极端。所以,一定要让男孩多经历一些挫折,然后再鼓励他去克服并战胜挫折,这样他才会越战越勇。
4. 让男孩学会承担责任
责任是男人肩头的“徽章”。敢于担当,不推卸责任,才让男人更显魅力。所以,家长要从小对男孩进行责任心教育,这样才能让他们将来有能力担起家庭和社会赋予的重担。
5. 适当让男孩受点儿委屈
男孩必须要学会坚强,学会忍耐,学会承受。适当地让他们受点儿委屈,会让他们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会淡化他们的逆反心理,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家庭是男孩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就是男孩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仅仅给予男孩生命,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塑造着他们的未来。所以家长有义务把男孩培养成能够撑起一片天的真正的男人,就像教育专家说的那样:“作为父母,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儿子从不成熟、反复无常的少年转变成诚实而有爱心的男人,他们尊重父母、尊重婚姻、信守承诺,是果断有力的领袖、优秀的劳动者,保持着健康的男性气质。”
 
专家给父母的忠告和建议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家长,但在教育儿子上,爱有“小爱”和“大爱”之分。那种一味地娇生惯养的做法,只能算是“小爱”,而“穷”养儿子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大爱”。大爱无疆,男孩只有历经了“穷”养的风雨,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为家庭和社会撑起一片天。
 
 
 
只有现在先吃苦,将来才能少受罪
孩子长大后,不可能在父母的保护下生存。教会男孩节俭,比期望男孩以后能赚大钱维持阔绰生活来得实际。父母总是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在全面的保护之下就会丧失自立能力,长大后将很难融入社会,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不可逆转,家长们必须多下点儿工夫。孩子养得娇贵,父母就永远别想轻松。舍不得孩子吃苦,将来他会受罪。许多家长把孩子捧在手心上,怕他冻着,怕他饿着、摔着……其实这种过度的保护,只会让他更低能、更依赖、更不知如何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
不要舍不得让孩子吃苦,越是优越的生活越是需要吃苦的精神,父母应该制造“打工挫折”“社会磨炼”“家务锻炼”等机会,用刻意使其吃苦挤压孩子的娇气,改变孩子弱不禁风的精神性情,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协调力和“社会情商”,这样有利于造就孩子卓尔不凡的才能,以适应将来严峻的社会。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物质优越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家庭注重给孩子提供一帆风顺的环境,甚至不惜动用社会资源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坎坷、挫折统统扫除干净。在家不干家务活儿,出门不参与任何社会事务,对于有吃苦倾向的各种教育活动统统拒绝。最典型的就是前几年所谓的“吃苦夏令营”,名为吃苦,可是家长却为孩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供给,有的家长还开车全程陪同,使“吃苦”的意义大大缩水。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多数孩子一接触社会,就感觉难以适应,甚至极端自我、自以为是,这不但影响了孩子的发展,给社会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损失。
    对于这种“挫折商”的低下,有学者曾积极建议将挫折教育纳入德育教育课程。可说归说,很多家长和学校根本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很多富有成效的苦育教研成果只能封存到文件袋里,不能发挥任何积极作用。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父母必须狠下心来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因为这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干家务活儿、打工等来锻炼自己,只有严格地要求孩子,他们的吃苦精神才会觉醒。得到苦育滋养的男孩在社会认识、耐挫力和自强不息方面,肯定比那些“花房里长大的孩子”更有发展活力。
 
在日本有这样一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通过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比如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背上自己的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其实,让男孩吃点儿苦是对他的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磨炼,不能吃苦的孩子很难对现实有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对孩子适当进行吃苦教育,是“大爱”的表现,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有助于孩子成长。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为了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从小树立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信念,让孩子经受更多的锻炼。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因此,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让男孩吃点苦,免得将来孩子会受罪。
父母总是关心孩子是否缺少这样或是那样的物质,但是很少想到孩子是否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事实上,吃苦耐劳是孩子的立世之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孩子将来就难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所以,父母一定要舍得让男孩吃苦,否则他的将来会更苦。
今天的孩子所面临的是处处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优胜劣汰是普遍的现象,每个人将来都要站在竞争的第一线,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这种情况下,单凭知识和智力,而缺乏吃苦的精神、拼搏进取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
与国外吃苦教育相反,我国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吃苦,以至于长大后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太娇气,于是想对孩子进行一些吃苦教育,原本打算带着孩子去贫困的农村体验一下生活,或者参加夏令营让孩子得到吃苦的锻炼,可是每次事到临头时就狠不下心,使得孩子一直没有机会体验吃苦的感受,因此始终无法懂得珍惜。
 
男孩就该这样养
1. 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孩子可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增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孩子在生活的琐事中得到锻炼,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才能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才会明白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2. 让孩子在吃苦中学会基本的生存本领
父母不可能终生跟随着孩子,也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现在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就少,将来吃的苦可能就很多。所以,父母要及时引导孩子学习生存的本领,让孩子掌握独自开拓未来的能力。
3. 让孩子吃苦,并不是吃的苦越多越好
让孩子吃苦,只是希望作为父母,不刻意地去避免孩子受苦。很多家长只把孩子读书看作学习,没有把做其他事情看作学习,对于孩子来说,经历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学习。经历的事情越多,学习的机会就越多。如果父母怕孩子吃苦,自己帮忙把孩子的事情都做了,就等于让孩子失去了学习和自立的机会。
4. 对孩子进行全面教育,尤其是吃苦教育
当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进行吃苦教育,孩子在以后的升学、就业等竞争中,遇到挫折时有可能就会抑郁寡欢、偃旗息鼓、一蹶不振,果真如此,别说干一番大事业,就是在社会上立足也会是个大问题。
 
专家给父母的忠告和建议
“温室里育不出万年松,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教育应多推行苦育措施,让男孩在雷电交加的雨季自然穿行,在挫折不断的环境中自我适应,在苦累持续的经历中磨炼心志,这比什么物质滋养都更有教育和现实意义。
 
 
 
 
 
舍得让孩子受些皮肉之苦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就犹如珍宝一般,他们舍不得让其受到一点儿伤害。孩子要是作出一些危险的举动,父母就会吓得立刻跑上前去制止,以免孩子受伤。如果孩子不小心擦伤膝盖、肘部或是撞到脑袋,那么在家长看来就是相当严重的事故。殊不知,从这些伤痛之中,孩子可以学到有价值的终生受用的教训,懂得日后如何避免伤到自己。
现在的家长,尚能注意到孩子在心理上的劣性刺激,譬如挫折教育,而在身体上则一律采取保护主义。身体上的劣性刺激包括适当的疼痛、饥饿、寒冷,它会激发孩子机体的活力,使孩子养成坚强的意志力。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都能够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受一些皮肉之苦并不是一件坏事。
大自然有东南西北风、雨和雪、炎热和寒冷,正因为如此,才有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成长,秋天的收获,冬天的积累,小树才能够长大成材。如果只有冬季和春季,那么小树只能冬眠萌芽,却没有成长和收获。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只有成功教育,还应该有挫折教育,让孩子受些皮肉之苦,这样孩子才能够成才。
在一所大学对新生进行军训时,许多学生在“站军姿”20分钟后竟然因体力不支而晕倒,这种体能和孩子们的年龄是多么的不相称。如今体育运动较从前发达,但多数人仍是将其作为观赏项目而已。国人希望我们所有的项目都夺取冠军,而后在电视机前雀跃,仿佛这样就代替了自己活动筋骨。如今体育竟像文学一样,成为被观赏的对象,实在是一件怪事。像一句评论足球的妙语所说的:“22个急需休息的人在场上奔跑,好几万个急需锻炼的人在台上观看。”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有一种恶劣的意识,就是蔑视与消耗体力有关的体育活动;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是斯斯文文、安安静静的。在这种观念下,人们越来越懒于运动,于是高血脂症、高血糖与脂肪肝这类疾病的发病率迅速增长。看看我们周围吧,人们到底在什么时候健身呢?老年——垂暮之年才开始健身,而年轻时却因为“站军姿”而晕倒,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家长们为什么要让孩子的所有举动都规规矩矩的呢?孩子在外面游戏,家长的眼睛始终盯在他们身上,嘴里不断地发出指令——不许摸土,不许摸栏杆,不许坐在地上等;当然更不允许膝盖上磕出伤来。对一个充满发现喜悦的孩子来说,连土都不许摸,这不是荒唐吗?要想让孩子将来有出息,就不能让孩子在温室中长大,而要让孩子受些皮肉之苦。
 
有一天,大伟陪母亲逛完超市回到家里,帮着母亲把购买的商品从车上搬到厨房,母亲见他抱了一大堆玻璃瓶,于是提醒道:“大伟,分两次拿,这样会打烂瓶子,更有可能让你受伤。”
大伟边走边说:“不会的,我在学校拿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母亲说:“你如果不听我的话,一定会摔碎瓶子的。”
大伟装作没听见,径直往厨房走去,走到客厅时不小心绊了一下,摔倒在地上,双手被玻璃碎片扎破了,流出了血。
母亲看到后急忙拿来医药箱,帮大伟处理伤口,心疼地说:“让你不听话,这下知道疼了吧?”
大伟忍着疼说:“没事,至少我知道以后不要一下子拿那么多玻璃瓶了,不过很抱歉,将你买来的玻璃瓶都打碎了。”
母亲笑了,说:“没关系,只要你懂得不要逞强,以后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就行了。”
 
人生在世,非经千锤百炼,难成大器。但是如今的父母总是将自己的孩子置于羽翼之下,百般疼爱,迟迟不肯让孩子吃苦、经历挫折。殊不知,这正是导致当代青少年难以适应社会、克服障碍的根源。
 
男孩就该这样养
俗话说“千金难买少年穷”,其意思是艰苦困难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弥足珍贵,而对于现在条件优越的家庭来说,让孩子受一些皮肉之苦,多一些磨炼,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伟人、仁人志士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磨难教育”:毛泽东让当年留学归来的儿子毛岸英去当农民、去朝鲜打仗;陈嘉庚捐上亿美元为祖国办学,未给子女留下一分钱;“大跃进”期间刘少奇不让孩子回家吃饭,而是让他们吃学校的大锅饭,尝尝吃不饱的滋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自觉地让孩子经受磨难,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境界,遗憾的是,我们中的很多家长对独生子女宠爱有加,百般呵护,生怕其吃苦、受到伤害,却不知如此下去,待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再来补上一课,其付出的代价将更大。孩子必须经历磨难,家长必须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独立生存,经受住人生磨难,这对磨炼其人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大有好处。
 
专家给父母的忠告和建议
为了改善男孩的体质,培养男孩吃苦耐劳的品质,不要怕男孩受些皮肉之苦,在身上留下一点伤痕,这只是快乐游戏的微不足道的纪念品。让男孩在生活中摔打,经历一些风雨,对他的身体与意志的成长大有好处。
 
 
 
溺爱是男孩成长的绊脚石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父母对于男孩的教育,最不应该的就是溺爱。因为在溺爱中长大的男孩,只会以自我为中心,软弱而没有理想,这样的孩子根本没有出息可言。爱孩子,就应做到“爱之深责之切”。不能因为心软而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头,对于孩子的要求也不要全部给予满足。一味地溺爱,全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疼爱,但是不问是非曲直,一味地迁就孩子,这种溺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害的。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丧失远大的理想、是非观念缺失、有诸多不良习惯、经受不了任何挫折等,更为严重的后果就是有的孩子会因此而人格不健全,孩子的将来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父母对男孩处处迁就、无原则的溺爱,往往会让孩子变成养尊处优的“小皇帝”,导致孩子滋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的心理,有些男孩甚至不知不觉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父母的溺爱让孩子在家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给孩子特殊的照顾,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导致孩子任性妄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是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又哭又闹地让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完全没有了应有的男子汉气概。
 
文文9月就要入学成为小学生了。为了让文文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父母为他请了家庭教师,可是一连4个老师都被文文的坏脾气给气走了,而小雅是他的第五个老师。
文文的家境殷实,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很少有时间管教孩子,家里的老人对这个小孙子更是宠爱至极,这让文文从小就非常淘气,谁的话都不听。因为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文文总是和幼儿园的同伴发生矛盾,于是在上了两个星期的幼儿园后,文文的父母就把他接回了家。
小雅注意到由于一直在溺爱中成长,文文到现在都没有学会接纳他人,有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只要影响了他看电视、玩耍,他就会立刻叫喊道:“我不喜欢你。”往往弄得客人尴尬不已。文文的奶奶告诉小雅,文文的那些堂兄堂弟们没有一个愿意和他玩。
学习的时候,文文经常是有兴趣了就跟着小雅念上几句拼音,一旦没了兴致就会立马起身去玩儿玩具,小雅阻止时,却被文文不耐烦地推开:“谁也管不着我。”奶奶则在一旁说道:“还是让孩子玩儿会儿吧,都学了这么半天了。”而此时,文文才刚坐下还不到5分钟。
小雅发现,文文的教育都是靠他的奶奶,而奶奶的教育方法更多的是迁就、放任,因此文文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只要有谁妨碍到他,他便会予以“反击”。长此以往,文文将很难适应校园生活。于是,小雅与文文的父母认真地谈了她的想法:让家长放弃溺爱式教育,对文文进行理性的教育,将文文身上的毛病各个击破。文文的父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很慎重地开始改变对文文的教育方式,以期待文文能够健康地成长。
 
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天下父母所共有的感情,无可厚非,但是千万不要过度,爱孩子不仅仅要用情感,更要用智慧,千万不要对孩子无原则地溺爱、宠爱。百般疼爱孩子、处处迁就孩子,这样往往会让孩子以为“只要我要什么,父母总会答应的,如果不答应我就哭就闹”。这种错误的想法会让男孩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最终导致不能与他人很好地相处。
因此,生活中遇事要同孩子商量,不要让孩子独断专行;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绝不变卦。延迟满足、适当放手、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性等方法是避免溺爱的方法。
 
男孩就该这样养
1. 不对孩子包办代替
父母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做不好,于是什么事情都代替孩子做了,结果导致孩子三四岁了还要父母喂饭、穿衣,五六岁了还不会做简单的家务。这样的孩子就会缺乏上进心,变得懒惰。
2. 要让孩子懂得付出
不能让孩子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付出,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变得冷漠无情。父母要学会拒绝孩子无理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孩子。例如,孩子缠着你想要买玩具,你可以给孩子钱,但这钱需要孩子自己做家务来挣。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对孩子溺爱,还能让孩子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而培养其独立的人格。
3. 不当面袒护自己的孩子
很多家长,在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的时候,就会不管孩子是否有错误而偏向、袒护自己的孩子。在很多家庭里,每当孩子受到惩罚时,爷爷奶奶就会出来替孩子说好话,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把爷爷奶奶当成是自己的“保护伞”,最终性格变得扭曲,是非观念混淆,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和睦。
4. 不搞特殊的待遇
如果时时处处给孩子特殊的照顾,什么好东西都留给孩子,往往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家地位高人一等,从而习惯于高高在上,最终必然会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对他人漠不关心。
如果父母能够按照以上的几点原则来教育孩子,那么对孩子就能远离溺爱,孩子就能够健康地成长。
 
专家给父母的忠告和建议
世界上只有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父母的爱可以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但溺爱反过来却会阻止孩子的成长。为了男孩的未来,父母不能用溺爱代替对男孩的理性教育,不能处处庇护男孩,忽视男孩身上存在的缺点,把男孩的胡闹当作是聪明的表现。爱孩子一定要做到爱得深、教得严。

 种不好庄稼只是耽误一季的收成,孩子教养不好可是一辈子的事,尤其是男孩,他们更多地承载着父母和家庭的希望,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的未来是通达顺利还是处处受阻,全在于此时的培养和预备。男孩在成长的道路上一旦走入歧途,父母的希望落空是小事,给自己的一生带来无穷的麻烦是大事。
本书提醒家长和孩子,不要为自己亲手设置路障,从小培养男孩成为具有独立、自信、刚毅、正直、富有责任感的男人是多么重要。在提倡自由竞争和进取的社会,男人没有优柔软弱的权利,上述品质是真正男子汉的必须。为此,书中围绕如何培养男孩正面成长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家庭支柱、社会栋梁的问题,广泛涉及了在男孩教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每一个问题都加以全面分析拆解,为读者指明方向,真正将教养男孩的金钥匙交在了读者手中。

 “男孩”是中性称谓,而“男人”,除了男性这一层含义外,还代表着责任、力量、道义与担当。男孩如何成长为男人,将决定男孩能否成才,能否成人,能否有出息。
信念给了男孩巨大的能量。因此,父母不要着力在把儿子教育得多听话、多乖巧、多温顺上,而应在培养男孩的技能和本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信念和志趣。
只有让男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学会尊重他人、孝敬父母,他们将来才能成为勇敢果断、自信自强、豁达乐观、宽容大度的男子汉。
没有什么比把男孩带到这个世界,然后把他们一步步引上成长的道路,直至使其走向成熟更能让人有成就感了。男孩的未来掌握在父母手中,如果想要培养有出息的男孩,那么阅读本书将是父母最好的选择!

 沧浪,早些时期开创性地策划、出版了《虚掩的门》、《心里的锁》、《上帝的笑》、《鞋里的沙》等为代表的“小中见大?智慧文丛”系列小品哲理故事类图书,在市场形成了一股故事类图书热潮,至今畅销不衰。近年来主编了“现代家教文丛”教育文丛,《男孩为何要“穷”着养》、《女孩为何要“富”着养》等系列关乎目前家教现状的家教图书,取得很好的销售业绩的同时,在业内形成了一股现代家教书的热潮。

    
第一章
不做“狼爸”“虎妈”——打骂男孩,只会让孩子更叛逆1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教育观念。但是,作为男孩的父母,我们要知道,打骂只会让男孩更加逆反,成为真正的“问题男孩”。如果父母能把孩子当成知心的朋友,对孩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就更有可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积极上进的好孩子。
打骂会让男孩变得更糟糕 / 2
你能做到对儿子零吼叫吗 / 5
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评男孩 / 9
父母说话强势,儿子就会怯懦 / 12
不要急于责备孩子 / 16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 19
棍棒教育不可取 / 22
 
第二章
从来纨绔少伟男——吃过苦的男孩将来更有出息25
社会竞争,绝不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家长应该顺应发展,有意识地为男孩创造一个吃苦的环境,以期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折不挠的意志,让男孩能够在步入社会后,成为山一样的“硬汉”。
创造机会让男孩体验挣钱的艰辛 / 26
理解“穷”养的内涵 / 30
只有现在先吃苦,将来才能少受罪 / 33
舍得让孩子受些皮肉之苦 / 37
溺爱是男孩成长的绊脚石 / 40
再富也要“苦苦”孩子 / 44
坐享其成是男子汉的耻辱 / 48
 
第三章
给男孩选择的权利——男孩越独立将来越有出息5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男孩迈入独立的门槛,勇敢地驾驭自己的命运时,他就会摆脱对家人的依赖,变得成熟起来。温室里的幼苗永远长不成参天大树。男孩需要历练,需要见识更广阔的天地,这样他们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把选择的权利还给男孩 / 52
培养男孩独立思考的能力 / 55
信任他,也是一种尊重 / 58
培养男孩的动手能力 / 62
尊重男孩的隐私 / 66
孩子有与父母争辩的权利 / 69
 
第四章
让男孩学会坚强——经历挫折洗礼的男孩将来更有出息73
男孩只有学会了坚强,拥有不屈的意志,才能经得起人生的挫折与起伏,才不会在人生、学习或是工作、事业途中半途而废,才会懂得坚持。在面对困难时,男孩如果能够做到心态平和,意志坚定,冷静面对,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那么他就能成为有出息的人。
跌倒后,一定要自己爬起来 / 74
面对挫折和痛苦要意志坚强 / 77
教会男孩与挫折握手言欢 / 81
让男孩明白挫折是成长的必修课 / 85
鼓励男孩战胜挫折 / 88
 
第五章
人而无勇,不知其可——让孩子把“勇”用在最关键的地方91
勇敢的男孩胆大心细,意志顽强,不仅能够自强自立,而且在面对挫折和挑战时也能宠辱不惊,沉着应对。家庭、社会、工作、生活都需要勇敢顽强的男孩。要锻炼孩子的勇气,多鼓励孩子去探索,多赞扬和引导孩子的行为,这样就能使孩子得到鼓舞,变成勇敢的男子汉。
让男孩勇敢说“不” / 92
帮助男孩克服胆怯,勇往直前 / 96
放手让男孩去冒险 / 100
勇敢点,打开生命之门 / 104
勇敢竞争,脱颖而出 / 108
孩子有犯错误的权利 / 112
面对突发事件要保持镇定 / 116
要让男孩拥有阳刚之气 / 120
 
第六章
培养男孩的责任感——让他们为自己的过失“埋单”123
有责任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和幸福人生的必备条件之一,这种品质需要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培养。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有责任感的男子汉才能具有真正的竞争力,才能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这事你自己负责 / 124
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 128
允许失败,不做扼杀男孩责任感的杀手 / 132
让男孩学会向别人道歉 / 135
把借口扼杀在摇篮里 / 139
让孩子当当家 / 143
 
第七章
自信才能成大器——父母要善于放大孩子的“闪光点”147
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坦途与鲜花,有时也会有坎坷与荆棘,身为父母,我们要善于放大孩子的“闪光点”,要给孩子鼓励,引导孩子向上进取。因为自信心的建立非一日之功,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建立的,待其自信心羽翼丰满时,他们将扬起生命的风帆离开父母、昂首远洋。
为孩子的第一次成功喝彩 / 148
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 / 151
培养孩子的拼搏精神 / 155
赞美是孩子进步的阶梯 / 158
告诉男孩,你能行 / 162
帮助男孩跨越自卑的围栏 / 166
让孩子学会自信地与人交往 / 170
 
第八章
做一个宽容大度的小绅士——教会孩子不为小事斤斤计较175
对今天的孩子而言,学会宽容,以宽广心胸、豁达心态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重要。因为今天的社会,价值观、信念的多元化日趋明显,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强调合作的社会,父母必须更多关注男孩宽容心的培养,让他们不为小事斤斤计较,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屈能伸。
教育男孩学会原谅他人 / 176
让男孩做个有教养的小绅士 / 180
不要对男孩太挑剔 / 183
让男孩不为小事抓狂 / 186
得到尊重之前要先尊重别人 / 189
培养男孩谦让的绅士风度 / 192
 
第九章
开发男孩成功潜能——未来由有主见的人掌控197
让男孩早点儿学会拿主意,对他们将来的成长意义重大,父母应该让男孩自己拿主意,这样可以培养男孩对事物的判断,可以增强男孩的独立性和思考力,也是促进亲子关系的一种方法。尽管男孩“拿主意”的事往往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对男孩的成长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会在小事上拿主意,长大后才能从容地面对大问题。
未来掌控在有主见的男孩手里 / 198
以男孩自己的方式实现目标 / 201
学习计划一定要自己制订 / 205
引导孩子规划自己的人生 / 208
让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 211
 
第十章
把好心态放在第一位——多向孩子灌输乐观主义精神215
每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但是,不管怎样,应该把好心态放在第一位。父母应该向男孩灌输乐观的思想,培养男孩积极向上的心态,让男孩自信地与人交往,微笑地面对他人,乐观地承受必要的挫折,充满朝气地面对未来,从而使男孩的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
让男孩的未来充满阳光 / 216
正确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 / 220
发挥好胜心的积极作用 / 224
注重男孩幽默感的培养 / 228
培养孩子快乐的心态 / 231
激励男孩积极实现人生价值 / 235
 
第十一章
财商决定成败——及早让孩子成为自己的“财政部长”239
当今社会,孩子从很小就要面对经济上的考验。因此,父母必须让男孩明白,掌握理财的知识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同等重要的,这些都是将来生存、发展必备的技能。要想让男孩适应飞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世界,对他们的理财教育就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建立属于孩子自己的账户 / 240
允许孩子向父母借钱 / 243
让孩子学会存钱 / 247
告诉你的儿子:要花钱,自己挣 / 250
培养男孩的理财意识 / 254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零用钱 /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