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书屋
沧浪书业 心灵的事业
男孩为何“穷”着养
书名: 男孩为何“穷”着养
作者: 沧浪 著
定价: 35.00元
书号: ISBN 978-7-5127-1009-2
装帧: 平装
出版日期: 2015.02
内文用纸: 75克书纸
封面用纸:
开本: 16
印张: 20.5
总页码: 328
版别: 中国妇女出版社
上架建议: 家庭教育
推荐指数: ★★★★★

前  言
“自古纨绔少伟男”。一直以来,“穷养儿”就是中国父母养儿的“金科玉律”。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 克鲁格说:“社会对男人的期望值非常高,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是有原因的。”和女孩相比,男孩将来要承担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和责任,面临的竞争也会更激烈,因此无论家境有多好,对男孩绝对不能宠,必须“穷”着养。
“穷”养男孩就是从小培养他们能吃苦、勇敢、坚韧、独立、有责任感、真诚坦率、机智果断的品质;就是要刻意使他们尝试生活的艰辛,从小磨砺他们坚强的意志;就是要让他们多经历风雨,多去实践,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失败了重新再来。
“穷养”,才能促使男孩奋斗,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让他们变得自信、自强、自立,从而更加适应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如此,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担负起社会和家庭的重任。
性别给了男人巨大的能量。因此,父母不要奢望把儿子教育得多听话、多乖巧、多温顺,而应根据男孩的天性给予他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男儿如石,让他们多受点儿穷,吃些苦,才能磨炼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能力。男儿需要独立,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才能摆脱依赖性;给他们独立成长的空间,才能让他们学会按照一定的方式获得信息,尊重他人。
父母作为坚强的后盾及精神的指引者,要在儿子的身后给予他最多支持与信任,越早放手,越能体现父母对他最大的爱。什么都为孩子承担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他们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当孩子有一天必须要独自面对生活的时候,这种爱就成了影响他独立的杀手。
男孩子要“穷”养,但并不是让他吃粗食,穿破衣,遭受不必要的折磨和痛苦,而是要像李嘉诚告诫儿子那样去激励他:我挣再多的钱,是我凭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你没有权利享受。男人只有努力奋斗,凭自己的能力去打拼,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
本书结合国内外一些培养孩子的经典实例,彻底揭示了“穷养”的秘诀,详细说明了“穷”养男孩的意义,并从物质享受、挫折洗礼、自控能力、勇敢无畏、独立自主、学会负责、宽容大度、积极乐观、善良爱心九个方面,给家长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仅仅给予孩子生命,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塑造着孩子的未来。詹姆士• 杜布森博士在《培养男孩》中写道:“作为父母,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儿子们‘从不成熟、反复无常的少年转变为诚实而有爱心的男人;他们尊敬父母、尊重婚姻、信守承诺,是果断有力的领袖、优秀的劳动者,保持着健康的男性气质。’”
本书自上市以来,与《女孩为何要“富”着养》一起,在当代独生子女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掀起了一股关于当代孩子如何教养的理念旋风,并已经渗透到各种场合、各个领域,成为现代家长不可回避的话题,而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趋向性看法,似乎也已成为当下人们必知的常识——否则,容易被人“out”。
时代是发展的,观念肯定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更好地让读者感受这个观念的时代性和趋势性,我们又对此书作了一些必要的修订。
希望本书能帮助每一位爱孩子的父母认识到,再富不能富孩子,并学会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艰辛,尊重他人,孝敬父母;让您的孩子在习惯、气质、品格、学习、社交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性格坚强、勇敢果断、自信自强、不怕困难、豁达乐观、宽容大度的男子汉。
 
【精彩书摘】(3-5章内容即可)
第一章
受“穷”才能成大器——男孩为何要“穷”着养
 
“穷”养男孩的真正内涵
“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是在中国流传很久的一句教子格言,这句格言之所以根深蒂固,一定有它的道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穷”养呢?对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我们该如何理解,“穷”养男孩又有何深刻的道理和内涵呢?这无疑是每位男孩家长应该仔细思量的事。
对于男孩子来说,无论是成长还是成熟,都需要自立自强,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需要面对更大的困难,需要不懈的自我奋斗。可以说,成功男人的成长和成熟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也许,好多人认为“穷”养男孩,就是控制孩子的花销,不要给他太多的享受,以免惯坏他。这样的理解较为片面,和我们所说的“穷”养有一定区别。我们认为“穷”养男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穷困”和“艰苦”的切身感受,在意志,品质,性格,心态的磨砺、锻炼和培养等方面给孩子带来全面提升自己的机会。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过程,男孩极易养成挥霍的习惯。这样,他们就会贪图享受,脆弱无能,不负责任,不知人间真情。就像有的城市小学生听说农村有孩子吃不饱饭,竟吃惊地问:“饿了为什么不吃巧克力?”这样的男孩日后怎能面对生活的考验。他们迟早会被社会所淘汰。古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男孩要成才,不回避“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让男孩过早地亲近“富”,远避“穷”,看似爱之,实则害之。所以,一定要让男孩在必要的“穷”和“苦”中得到锤炼,要让他们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亚洲首富李嘉诚一直坚信“富儿要‘穷’养”的道理。李嘉诚深信,教孩子学会自立自强,学会为人处世,比给他金山银山要强百倍。李嘉诚在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很小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克勤克俭,不过奢华的生活。两个儿子小的时候,李嘉诚很少让他们坐私家车,常常带他们坐电车、巴士。两兄弟在香港顶级名校圣保罗男女小学上学的时候,许多孩子上学都是车接车送,穿着名牌衣服,用着名牌物品,可两个孩子却经常和爸爸一起挤电车上下学。两个孩子很费解,经常闷闷不乐地问父亲:“爸爸,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私家车专程接送,而您却不让家里的司机接送我们呢?”
面对兄弟俩的质疑,李嘉诚都会笑着答复:“在电车、巴士上,你们能见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能够接触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人,那才是真实的生活,实的社会; 而坐在私家车里,你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不会懂得。”
在一次上班的路上,李嘉诚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在路边摆地摊卖报纸,她还边卖报纸边捧着课本学习。于是,李嘉诚特意带他的两个儿子经过这个报摊,让他们看看小女孩认真工作、认真学习的态度,两个儿子因此也很受感触。时至今日,李嘉诚依旧表示:“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与他们谈论生意,但也只有约三分之一是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李嘉诚不仅教孩子勤俭节约,他还以身作则,在严格要求儿子们的同时,也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李嘉诚在做公益事业的时候都是“挥金如土”“一掷亿金”,可他自己过得却是十分平淡、节俭的生活。直到今天,他手上戴的还是一块打工族戴的普通精工表,穿的还是十多年前的西装。李嘉诚住的房子,仍是1962 年结婚前购置的深水湾独立洋房。这在当时,以李嘉诚的身份,确实“高档”了些。但现在,李嘉诚作为香港首富,住这样的房子就显得有些寒碜。他善待他人,宁可委屈自己。李嘉诚说:“如今我赚钱不是为了我自己,我已不再需要更多钱。”李嘉诚的所作所为,对于他的两个儿子来说,应该是受益一生的。
 
实践证明,李嘉诚的做法是英明的。正因为李嘉诚一直奉行“穷”养的教子原则,才成就了儿子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品格,使他的两个儿子成了亚洲商界的两条巨龙。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穷”养男孩,并非要男孩吃糠咽菜,忆苦思甜,让男孩承受不必要的折磨和痛苦,而是要父母减少对男孩的娇生惯养、包办代替,让男孩从小多一些经历、多一些锻炼,培养他们坚韧、顽强的性格。概括起来,“穷”养男孩我们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穷”养内涵一:让男孩过“苦日子”。优越的物质生活是葬送男孩的第一杀手,会让他们滋生享乐主义、攀比之心等。因此,家长要控制好男孩的开销,必要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开支不能少,但如果孩子要买高档物品,去大酒店过生日,买新手机以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等等,家长一定要慎重应允,更不能用拿名次、考高分来作为奖励的依据。
“穷”养内涵二:让男孩体验挫折感。温室里的花朵承受不了狂风暴雨的侵袭。“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疼”的爱子观,会促使男孩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力差,稍遇不顺心或挫折就走极端。挫折会激发男孩勇敢无畏的精神,积极面对遇到的困难。作为父母,就必须让儿子遭遇“挫折”,鼓励其克服并战胜它。
“穷”养内涵三:让男孩学会独立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万事包办”,这是教子的大忌。有的男孩上了大学还要每个月寄一包脏衣服回家让父母洗,这样的事让人匪夷所思,却在生活中真实地存在。这样的男孩长大后能接受社会的各种挑战吗?能适应社会吗?男孩子长大后要接受各种社会挑战,小时候就要学会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不妨适当“偷个懒”,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让他自己穿衣、收拾书包等。生活自理、做家务、做饭、独立办事是人之必然!
“穷”养内涵四:让男孩适当受些委屈。男孩子必须要学会坚强。适当地受些委屈,就会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儿子做错了事,家长要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哪怕让他受些委屈,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育人策略。这样的孩子,有过不同的情感体验后,逆反心理少、心理承受力强,易成大事。
“穷”养内涵五:让男孩学会承担责任。责任是男人肩头的“徽章”。敢于担当,不推卸责任,男人才更有魅力。所以,父母对男孩要从小进行责任心的教育,让他们未来能担起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穷”养内涵六:让男孩多点儿乐观和爱心。乐观的心态和善良的爱心,是优秀男人的必备品质。所以,父母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孩子,擦去孩子心灵的污垢,消除孩子心中的自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乐观开朗、善良真诚的人。
“穷”养内涵七:让男孩做事有始有终。孩子做事往往没有持久性,只凭“三分钟热度”,事情做一半就开始抱怨,不想再做下去。但凡事有始有终才能成功,半途而废终将一事无成。如果此时孩子不想继续做下去,家长千万不要同意其停下来,必须适当给予鼓励,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如果有一次默许其半途而废,那么下次,再下次,孩子就会养成拖拉、不认真、有困难就放弃的习惯。每位家长都爱自己的儿子,但家长一定要清楚,现在儿子受“苦”,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富有”的人,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给父母“穷”养男孩的忠告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在教育儿子上,爱有“小爱”和“大爱”之分。那种一味娇生惯养、宠爱儿子的做法,只能算是“小爱”,而那种“穷”养儿子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大爱”。大爱无疆,男孩只有在这种教育下,才能成长为健康快乐、优秀卓越的男人。
 
舍不得让男孩吃苦,将来他会更苦
常常有父母在想:“儿子还缺什么?给他买一个玩具枪呢,还是电动摩托车呢?”然而,很少有父母会想到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很多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身体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试问,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够适应社会?
2014 年8 月,有关部门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20 多年下滑后,近年来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大部分指标止跌回升,个别指标甚至出现了连续上升的势头。但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趋势依然没有得到遏制,大学生甚至在很多指标上不如中学生。据有关方面的专家称,怕吃苦、不愿参加劳动成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主因。
在中国式家庭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很多长辈都会过分溺爱、袒护晚辈。“让孩子吃苦”的观念恐怕会让很多家长大跌眼镜。事实上,就一个人来说,吃苦耐劳是他的立世之本;就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吃苦耐劳是立国之本和立族之本。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孩子将来就难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所以,父母一定要舍得让男孩吃苦,否则他的将来会更苦。
 
一对夫妇把儿子辛辛苦苦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上了班,有了收入,父母就不再给他零花钱。可是进入社会的儿子不但要用好的、吃好的,还要追流行,钱根本不够花。最后,他对父母说:“如果你们不能给我提供一辈子的优裕生活,为什么让我从小就养成这种习惯?”
 
看了这个故事,每位家长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家里有没有这种潜在的危机?这对夫妇极其溺爱儿子,表面看他们是“爱”儿子,结果却“害”了儿子,他们让儿子在成长中养尊处优,久而久之,习以为常。直到孩子走进社会时,才发现自己的收入根本养不活自己,从此生活在痛苦之中。父母不可能供养孩子一辈子,孩子的成长也只有一次,而且不可逆转。父母只有让孩子从小吃些苦,学会独立自主,懂得感恩和珍惜,孩子将来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在很多发达国家,家长都很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在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特别规定:学生必须独立谋生一星期才准予毕业。学校通过这种吃苦训练来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条件尽管苛刻,孩子们却受益匪浅,家长对这项活动也全力支持。
在瑞士,父母从小就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让孩子学会自食其力,以免将来成为无能之辈。瑞士有德语区和法语区,家长会让成年的孩子到不同语言的家庭去做工,这样既能锻炼劳动能力,又有利于学习语言。
在日本,“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座右铭。他们鼓励孩子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赚钱,通过在饭店做服务生,在商店做售货员,或是做家庭教师等来赚取零用钱。
在加拿大,为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独立生存能力,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独立生活。有位父亲让上小学的儿子每天早上到各家去送报纸,孩子每天要早起,无论刮风下雨,都没有耽误过。
与这些国家的吃苦教育相反,中国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一点点苦。很多孩子从小就泡在“蜜罐”里,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吃苦,以致他们上大学后仍然无法独立生活。有些家长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年轻时已经吃了很多苦,绝不能再让孩子像我们一样吃苦。也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吃不了苦,对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于是,他们想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比如,把孩子带到贫困的农村小住,或让孩子去夏令营进行吃苦锻炼,但往往事到临头,又下不了狠心。孩子没有体验到吃苦的感受,因此不懂得珍惜。
其实,让男孩吃点苦是对他的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磨炼,不能吃苦的孩子很难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对孩子适当进行吃苦教育,是一种“大爱”的表现,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是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表现。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为了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从小树立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信念,让孩子经受更多的锻炼。
今天的孩子所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优胜劣汰是普遍的现象,每个人将来都要站在竞争的第一线,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吃苦的精神,没有拼搏进取的意志,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单凭知识和智力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
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孩子在做事时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能够增强孝敬父母的情感。孩子在锻炼的过程中,真正参与到现实生活,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才能发现自己生活的珍贵,才能明白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去努力才能得到。
哪位家长都不可能终生跟随孩子,更不可能照顾孩子一辈子。现在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就少,将来吃的苦可能就更多。所以,父母要及时引导孩子学习生存的本领,让孩子掌握独自开拓未来的能力。
强调让孩子吃苦,也不是说孩子吃的苦越多越好,更不是说吃的苦越多学习就越好,而是提醒父母不要刻意去避免孩子受苦。很多家长只把孩子读书看作学习,没有把做其他事情看作学习。对于孩子来说,经历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学习。经历的事情越多,学习的机会就越多。如果父母怕孩子吃苦,自己帮忙把孩子的事情都做了,就等于让孩子失去了学习和自立的机会。
当然,家长爱孩子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在爱的呵护下成长的男孩,更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有益于他的身心健康。总之,家长越是爱护孩子,就越要对孩子进行全面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吃苦教育。当今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他们在以后的升学、就业等竞争中,遇到挫折就有可能会郁郁寡欢、偃旗息鼓、一蹶不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别说干一番大事业,就是在社会上立足也会是个大问题。
 
给父母“穷”养男孩的忠告
中国有句很古老的谚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也说:“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他认定:吃苦是获得幸福的源泉。父母舍不得让男孩吃苦,将来他会更苦!教给男孩吃苦耐劳这个美德,是留给他们一项比万贯家财还重要的资产。
 
用“苦难”教会孩子生活
男孩要在未来的生活和社会竞争中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掌握各种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有肯吃苦、负责任的精神。男孩的天性让他们从襁褓期开始就会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欢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但由于父母的娇宠和溺爱,很多在富裕生活中成长的男孩都受不住挫折,依赖心理特别强。
男孩将来不仅要承担家庭的责任,社会责任和压力也与日俱增,他们要面对学业、婚姻、工作及家庭等社会和人生课题。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总处于顺境,更多的时候是处于逆境,孩子能不能吃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成败。所以,父母即使再富有,也要对儿子“穷”着养,不要让富裕的生活毁了儿子。
越是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男孩,越需要锻炼吃苦的精神。父母应该制造“打工挫折”“社会磨炼”“家务锻炼”等种种吃苦的氛围,提升男孩的心理承受能力。古语云:“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只有让男孩吃些苦,才能造就孩子卓尔不凡的才能,使其适应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
 
德里克• 巴顿是英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络合物分子复杂的空间三维结构。由于他对发展立体化学作出了巨大贡献,1969 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巴顿生于富贵人家,自小母亲就对他十分溺爱,家里的仆人也都对他唯命是从,久而久之,小巴顿便养成了任性妄为的性格。值得庆幸的是,他有一位非常严厉的父亲,这使他免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小巴顿到了读书的年龄,父亲准备送他去学校。但母亲害怕他受不了苦,便想为他请一位家庭老师。父亲却严厉地拒绝了,说道:“想想那些请不起家庭教师的孩子吧!我们为什么要给他这样的待遇?”
小巴顿被送到学校后,很快就感到不适应。他就读的学校是当地一所最普通的小学,不但桌椅都很破旧,而且更让小巴顿受不了的是,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们不仅不像母亲和仆人那样娇惯他,还经常批评他、排斥他。小巴顿向母亲求救,心疼孩子的母亲便以学校对小巴顿有偏见为由,再次向小巴顿的父亲请求邀请家庭教师来辅导孩子。然而,父亲再一次严厉地拒绝了。他说:“孩子越是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就越是要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你难道打算一辈子照顾他,一辈子让他过着寄生虫一般的生活吗?”母亲虽然不甘心,但拗不过父亲,只得作罢。
父亲认为巴顿骄纵、任性的个性与母亲的溺爱有很大关系。所以,为了让他彻底摆脱家庭的负面影响,决定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去,让他在那里经历锻炼。父亲为他选择了一所执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学校。刚开始,小巴顿每次都对来探亲的母亲又哭又闹,希望母亲能把他带走。但是,父亲却对自己的决定没有丝毫的动摇。他对巴顿说:“你越是受不了这里的生活,越证明你有必要过这样的生活。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受得了?孩子,你在优裕的生活中过惯了,这样对你的成长非常不利。只有让你吃点儿苦,才能磨炼你的意志,改掉你的坏习惯。”当时,小巴顿对父亲简直恨之入骨。
不过,寄宿生活的确使小巴顿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后来,巴顿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不无感慨地说:“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严厉的父亲,否则,我很可能一无所成。”
 
作为男孩,如果在他小的时候不能吃苦,没有摔倒了再重新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将来他怎样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如果男孩离开了父母的呵护就无法生活,那他将来怎样去跟别人竞争?在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才能完成事情时,父母不给予帮助,这是父母不尽职。然而,当孩子有独立完成这件亊的能力时,做父母的就应要求孩子独立完成这件亊,让他适当吃些苦头。看到孩子吃苦,家长也许会很心疼,这是人之常情,但心疼也不能凡事要代劳,只有让孩子早日独立,这才是大爱、真爱。
让男孩吃点儿苦是对他的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磨炼,没吃过苦的男孩很难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对男孩进行适当的吃苦教育,是一种“大爱”的表现。因此,明智的父母应该从小让男孩吃点儿苦,这样,将来他才懂得怎样生活。
在发达国家,人们生活富裕,但大多数家长对孩子要求甚严。他们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的道理,他们对孩子的生活保持低标准,不鼓励孩子纵欲使性,以磨砺孩子的意志,不让他们堕落成只会享受的庸才。他们知道娇生惯养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吃大亏。孩子长大后总要离开父母,独自闯荡自己的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挫折时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就多受受苦,从而学会应对人生的能力和本领。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趋甜避苦是人的天性,一些家长对吃苦教育认识理解并不那么深刻,在教育孩子上往往表现为“四过度”—— 过度宠爱、过度保护、过度照顾、过度期望。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零花钱从来不断,生活上还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孩子吃一点苦。这导致了大量唯有依靠父母才能生存的“啃老族”、弱不禁风的“花朵孩”的出现,催生了“我爸是李刚”这般“骄横儿”“谁敢打110”这般“跋扈弟”的“问世”。这样养大的孩子不知道每一粒米来之不易,也不知道如何料理自己的生活,将来如何自立于社会?今天的呵护难以遮蔽明天的风雨,如果父母不让男孩从小吃点儿苦,受点儿穷,将来他也难以为自己打拼出富足的生活。这些问题都说明,吃苦教育的缺失如果不及时补正,对家长的期盼、孩子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都将是沉重的打击。
因此,再富也要苦苦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让男孩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独立完成起居、打扫房间、整理物品等日常事务;在学习过程中,让男孩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同时,父母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难题,让孩子学会在挫折和逆境中生存的能力。另外,父母要做孩子吃苦的榜样。很多孩子没有吃苦精神,不能独立,没有责任心,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也是教孩子更好地做人。孩子通过吃苦,就会体味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自觉地努力学习。
 
给父母“穷”养男孩的忠告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艰难困苦和曲折坎坷,在男孩的人生基础阶段,让他们吃点儿苦,能磨砺他们的德行品质,升华他们的人生境界,增强他们的生存本领和对生活真谛的领悟。可以说,让男孩吃吃苦,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作加油充气、储能蓄势的准备。只有这样,他们踏入社会后才能在风雨人生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父母不能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替孩子扛
父母如果心太软,对孩子的事情包办过多,就容易造就懦夫和懒汉。“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样的教训数不胜数。只有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在人生的海洋中去搏击,孩子才能经得住风浪,而不至于被淹没。不要帮孩子扛所有问题,走出替代的误区,这是现代家长必备的素质。
当孩子做不好事情或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及时鼓励,而不是代劳。可是有些家长往往不能明智地对待孩子,他们处心积虑,唯恐照顾不周;宁愿自己受苦,不愿孩子受累。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在家是否做家务”的调查,竟然有2/3 的学生回答“爸爸妈妈不让我们做,怕我们做不好”。很明显,我们的父母对孩子代劳有余,鼓励不足,如此状态下的孩子不但四体不勤,而且受不得任何挫折和困难。
 
美国一对年轻夫妇带着6 岁的儿子在郊外骑车时,男孩的自行车陷到了泥地里,父母只说了句“闯过来”就径直走了。孩子实在骑不动,只好慢慢推过去。当孩子满头大汗地赶上父母时,父母夸赞儿子:“非常好!你像个男子汉!”
在国内,学生小张考取了国内某名牌大学。可入学后,他不但无法换洗衣服,无法去食堂吃饭,更无法适应没有父母照顾的集体生活,无法在宿舍睡眠。入学不久,他就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退学了。
 
美国家长看着孩子“受罪”却如此狠心,这在国内一些家长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不可否认,对比国内一些家长的做法,造就小张这样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大学生,美国家长的做法确实值得所有中国家长进行回味和反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新世纪的教育宗旨,要求受教育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还要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等等。该委员会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既要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又要学会做人;既要有扎实的文化理论功底,又要有多种能力和强健的体魄。21 世纪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发展的趋势。但能否顺利实施,实施效果如何,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成年人,放到家庭教育中,就在于父母。如果父母不注意去读书,去学习,不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将是一句空话。
对比其他国家的孩子,中国孩子的表现让人触目惊心。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孩子类似的表现:每逢学校组织出游,恨不得把食品店都带上;上课忘带书本会理直气壮地埋怨“妈妈忘记了”;学校打扫卫生让家长去代劳;十几岁了从未洗过袜子和内衣;大学生入学由父母帮忙办理入学注册,安置行李;考取名牌大学的高分学生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等等。这究竟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的家长心太软,帮孩子代劳的事情太多。很多家长孩子有求必应,照料周到,无微不至;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孩子的大事小事,一律代劳,甚至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事情,也舍不得让孩子去做;更有甚者,干脆告诉孩子,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可以不做,什么要求都会尽量满足。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离开父母后甚至无法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更不用奢谈对社会作出什么贡献了。
美国大富豪洛克菲勒的儿子一边在哈佛念书,一边还在码头开吊车打工挣钱。很多人认为外国家长的心肠太硬,太不尽父母责任,其实仔细想想,中国的家长心太软,帮孩子做了本应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养成了高分低能的孩子,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做事优柔寡断,不了解社会,与人交往不合群,感情经不起挫折,甚至产生交际困难,不得不逃离社会。如此下去,中国的孩子怎么能够面对国内国际的激烈竞争,又怎么能够竞争得过心肠硬的外国家长培养出来的后代?
俗话说:父母疼孩子没够。不管是哪位父母,都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孩子服务,从小时候的吃喝拉撒睡,到长大后的升学、就业、成家立业,无时无刻不在替他们操心费力。孩子小,有些事情自己做不了,这时父母帮忙做倒也无可厚非,但不分原则地替孩子扛起所有问题,包办所有事情,就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了。
因此,中国的家长也要心肠“硬”一些,让男孩早日长出独立的翅膀。每位家长在感叹“如今的孩子怎么了”的同时,也要反思一下。同时,还要捧起书本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改变一下头脑中旧有的教育观念。“养”孩子不单单是照顾孩子长大的意思,还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孩子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与人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
 
给父母“穷”养男孩的忠告
孩子早晚都要脱离父母走向社会。因此,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父母应把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让他们离开父母的庇护也能独立生活,也能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父母也应该认识到,让男孩学会自立、学会做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父母“狠”下心来,加强对男孩的吃苦教育,帮助他树立敢于吃苦的坚定信念。
 
让“蛋壳心理”远离男孩
如今,很多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一落地就受到家里所有人的关注。有的家庭里,长辈甚至会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让孩子感觉很容易得到物质享受,而不懂得什么是苦和累,不懂得什么是困难和挫折。孩子没有任何承受能力和心理应付能力,稍微受到一点儿委屈和打击,就会采取回避的态度,实施不当的行为,进而在自责中退让或放弃追求。这就是“蛋壳心理”的表现。
 
“强强,你醒醒,快告诉妈妈,你怎么了?你这是怎么了?”“强
强……”
妈妈抱着强强拼命地喊着,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儿子上重点中学还不到一个月,竟然会自杀。
强强是家里的独苗苗,从呱呱落地爸爸妈妈就无微不至地照顾、呵护着强强,爷爷奶奶更视他为掌上明珠。强强家的生活比较富裕,强强想要的东西,父母都会很快地满足儿子。爷爷奶奶对于这个宝贝孙子更是要星星不给摘月亮,从来不让强强受委屈。强强幸福地成长着。
上学后,强强也很争气,整个小学阶段,每次期末考试都会捧回奖状,亲戚朋友无不羡慕强强父母有个好儿子,同班同学无形中也愿意围在强强周围。强强是个很要强的孩子,只要有考试,就想争第一。上四年级时,有一次考试前,强强病了一周,结果最后只考了第五名,拿到成绩单的强强大哭了一场。尽管父母都说这样的成绩已经很好了,但强强仍然不高兴。小学毕业考试时,强强的成绩很理想,顺利地考入了一所重点中学。
这所中学是强强心仪的学校,学校里都是来自各区的优秀学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所有同学都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这时,强强忽然发现自己原来的优越感一下子全没有了,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课堂上,强强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总有其他同学好像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老师也不像小学一样,目光在强强身上停留的时间少多了;开学的第一个月要选举班干部,结果强强也落选了;英语课上,老师让大家听写单词,强强只写对了一半;数学课上,老师好不容易叫到强强回答问题,他竟然说错了……
这一切让强强不断地怀疑自己,责备自己。他甚至觉得自己再也没有脸面见父母了,放学路过河边时,就……
幸亏有人路过,发现并及时救起了强强。
 
强强有着典型的“蛋壳心理”,强强的父母对他非常娇惯,他自从出生就在父母精心设置和安排的天地里,上学后又在众人的羡慕和关注中。他受不了自己的学习比别人差,见不得别人比自己更优越。因此,上重点中学后产生的反差,让他不堪重负,自己给自己的压力让他最终走向绝路。其实,像强强这样意志薄弱的人,即使长大成人后,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也会比登天还难。
具有“蛋壳心理”的孩子,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缺少自信,不能肯定自我,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显得很孤僻,与人交往时易偏激、敏感,甚至敌对,或是采取攻击、报复的行为去解决与别人发生的冲突。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孩子心理成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5 ~ 6 岁和12 ~ 13 岁这两个阶段,即小学入学前后和青春期。由于处在转折时期,自身成长的变化让孩子变得困扰和混乱,在心理上进行“自我统合”后,才会完成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的整合与适应。成功的“自我统合”会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如果孩子的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表现为不平衡、不稳定,并且没能在外力帮助下,顺利地化解这些心理毒素,跨越心灵的危险地带,那么任何一根导火索都有可能把他推向深渊。导火索不同,孩子性格类型不同,事件爆发的时间、内容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孩子会采取在别人或别的东西上施暴的方式进行泄恨,有的孩子会用自我伤害的方式以求解脱。
具有“蛋壳心理”的孩子往往难以正确认识自己,家长应该帮孩子的心灵寻找一个出口,不要让“蛋壳心理”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隐患。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包围和爱的缺失,都易使孩子形成“蛋壳心理”。有些家长对孩子非常娇惯,帮孩子安排好一切事情,这样,当孩子独立面对生活,遇到打击和挫折时,就会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和应付能力。有些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让孩子在心理发展的转折点独自面对生命中的打击和伤痛。没有成人的心理引导和关心,最终可能会酿成灾难。每个孩子的承受能力各不相同,但只要超出孩子的心理极限,“蛋壳”就会怦然碎裂,造成意想不到的惨痛后果。
因此,家长应该从现在做起,培养男孩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孩子一生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坚强的意志要由父母引导,但关键还是靠孩子自身的努力。父母可以建议孩子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
体会生活的艰辛,在家里适当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照料一盆花,每天浇水,定期施肥,定期观察花生长变化的情况。当花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鲜花时,孩子会从中体会到,做任何事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自我激励,做好每一件事。对于孩子来说,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通常不是很强,做事常常是有头无尾,半途而废。因此,要适时地鼓励孩子为自己加油,自始至终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帮助孩子客观地分析受挫原因,再引导孩子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如“这次虽然没得到名次,但比以前有进步了”;“我唱歌不行,可数学不错,要努力学习,争取参加奥数竞赛”;等等。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难,就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遇到挫折时,每个人都有减轻压力、摆脱困境、寻求心理平衡的倾向,如果父母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为孩子树立榜样,就会影响并引导孩子直面失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动将挫折转化为进取的动力,最后获得成功。
生鸡蛋的蛋壳一碰就碎,但只要经过蒸煮,壳就会变硬,和蛋白凝固在一起。心理脆弱的孩子需要经过一个备受煎熬的“煮”的过程,才能让意志得到锻炼,磨炼得更坚强,足以应对生活的任何风雨。
 
给父母“穷”养男孩的忠告
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男孩“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因此,与其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作为家长,应该在孩子蜜一般甜的生活中加一点苦的滋味,在孩子事事顺心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儿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
 
第二章
从来纨绔少伟男——不要给男孩太多的物质享受
 
物质奖励太多只会让孩子更贪婪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有的家长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给予男孩各种物质奖励,比如,跟孩子许诺说:“如果这次期末考试你能考到第一名,我就带你去上海旅游,给你买游戏机……”家长觉得经常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孩子就更有动力达到目标。那么,物质奖励到底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我们来看一看一位家长的诉说。
 
我的儿子林浩已经念初三了。他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期末考试语文和数学各考了100 分,我和他妈妈非常高兴,为了让他再接再厉,我就给他买了一把玩具枪作为奖励,小家伙当时高兴得欢蹦乱跳。
后来,只要林浩每次考试拿到优异成绩,我们就奖励他,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但是,后来我们慢慢地发觉,孩子的要求似乎越来越高,从刚开始的玩具枪已经上升到了MP4、手机等大价钱的东西,我们开始有了担忧。
后来,我竟然拿到了孩子写给我的一张“奖品清单”:期末考成绩优异,要求奖励一部平板电脑;如果能拿到满分,要求奖励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实在很难想象,假如孩子考到重点高中,不知他会提出什么样的奖励要求?
儿子还对我说,班上其他同学如果考到好成绩,家长都会给予丰厚的奖励。还有一个同学说,只要他明年考上了重点高中,他爸爸就奖励一部轿车。
我实在不知道怎么拒绝儿子的要求。别的家长都在提供优越的物质奖励,如果我们拒绝,孩子的积极性肯定会挫伤。可是老给孩子高额的物质奖励,他的学习动机究竟会变成什么呢?
 
针对这位家长的困惑,儿童心理专家指出,适当的物质奖励是可以的,奖品可以强化孩子的某种良性行为,但奖励过繁可能使孩子养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回报的心态。尤其像帮忙洗碗给孩子几元钱的这种物质奖励更不可取,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帮你家长干活就得得到报酬,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做事只求功利,跟大人讲条件,有奖励就做,没奖励就不做。以后, 只要你让他帮忙取东西、扫地、擦桌子时, 他就会向你要钱,他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
我们这里并不是说不给孩子物质奖励,而是物质奖励不能太频繁,奖励孩子还是以精神奖励为主,辅之以合理的物质奖励。针对这一问题,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挑选一些喜欢画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两组。心理学家许诺A 组的孩子:“如果你们画得好,就给你们奖品。”而B 组的孩子们则只是被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过了几个星期以后,心理学家发现,A 组的孩子大多不愿意主动去画画,而B 组的孩子则很快把画画好了。可见,对于孩子来说,精神上的奖励比物质上的奖励对孩子更能起到激励作用。
这位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还证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物质奖励的比例应该逐步减少,精神奖励的部分应该逐步增加,这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因为出于生理本能,4 岁以下的孩子对物质奖励更敏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奶就是娘”。而从四五岁开始,孩子的精神世界开始逐步丰富。六七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成长的愿望。父母在这一时期,应该逐步增加对孩子的精神鼓励。
对于成长中的男孩来说,适当的物质奖励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好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他买个漂亮的文具盒作为奖励,或是送一个小玩具,都能使孩子非常高兴。这些物质奖励可以迅速、直接地在精神上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但是,有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物质奖励的时候,却走到了极端,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
物质奖励对于男孩的成长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家长对此一定要慎之又慎。物质奖励的目的在于让男孩积极进取、明辨是非。但这不同于一般的口头表扬,而是涉及物质方面。男孩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家长在对他们进行物质奖励时要掌握好其中的技巧和分寸,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奖励总是停留在物质奖励这一低级、原始的阶段,最终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贪婪无比,逐渐发展成唯利是图的“小魔鬼”。
 
给父母“穷”养男孩的忠告
过多的物质奖励会使孩子产生沾沾自喜、自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进取的心态,会使孩子变得非常贪婪。所以,家长千万不能给孩子过多的物质奖励,要让他们明白好条件是父母创造的,自己其实和其他同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男孩自己挣零花钱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每个孩子手中的零用钱也渐渐富余。孩子的零花钱来得轻而易举,花得大手大脚,全然不知家长赚钱的辛苦。其实,父母手里的钱也是通过付出劳动和汗水得到的报酬,每个人想要得到什么,都必须有一定的付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挣零花钱。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知道赚钱的辛苦,改变乱花钱的习惯,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
 
世界上规模最大、雇员最多,曾连续三年在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 强企业中居首位的沃尔玛公司, 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着惊人的财富。拥有这家公司的沃尔顿家族则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然而,沃尔玛公司的董事长山姆沃尔顿自身的简单以及对孩子的“勤俭”教育却与其所拥有的巨额财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与同龄的孩子不同, 老沃尔顿不给孩子们零花钱, 并要求他们自己挣零花钱。孩子们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帮父亲干活儿了。他们跪在商店的地上擦地板, 修补漏雨的房顶, 夜里还要帮父亲卸货。
然而,即便是自己的孩子,父亲付给他们的工钱同其他工人一样多。罗布森沃尔顿是沃尔顿家的长子, 他在刚成年的时候就考取了驾驶执照, 接着就在夜间向各零售点运送商品。罗布森• 沃尔顿曾回忆说, 父亲让他们将部分收入变成商店的股份, 商店事业兴旺起来以后, 孩子们的微薄投资变成了不小的初级资本。大学毕业时, 罗布森• 沃尔顿已经能用自己的钱买一栋房子, 并给房子配备豪华的家具。
 
山姆• 沃尔顿富甲天下,但他不愿意给儿子太多的零花钱,还鼓励孩子自己赚零花钱。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山姆• 沃尔顿对自己的儿子太苛刻了,事实并非如此。他鼓励孩子们工作挣钱,是为了让他们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让他们体会到父母赚钱的辛苦,让他们明白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孩子通过劳动赚钱,不但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自立感,也为将来独立开创事业积蓄了知识和力量。
在国外,人们对不劳而获地攫取财富颇有微词,而对白手起家创造财富的人则会给予更多的敬重。可见,出身的显赫高贵与低微贫寒已不是人们自豪或者羞耻的原因,知识多寡、能力大小、成就高低才是评价的标准。真正的快乐在于创造财富而非拥有财富,家长爱孩子,就不能让他们坐拥财富,要让他们凭自己的本事挣钱花。
大量事实证明,过早地给孩子太多金钱对他们的人格养成并没有好处。不让孩子坐拥财富,反而能让他们认真工作,并且远离吸毒、酗酒和游手好闲的混混生活。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条件,让男孩从小养成独立的精神,学会在奋斗中成长。很多家长希望在有生之年千方百计地为子孙留下更多的财产,却不知道大量的钱财还会买断孩子一生的独立自主权,所以,每位家长都要仔细反思一下传统观念中的金钱观。古语云:“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意思是前辈给后人的好处,到第三代就结束了。家长确实应该把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独立人格的人生课题提上日程。
在德国,家长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的性格。父母把子女看作独立的个体,给他们空间,让他们独立地去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孩子一周岁左右,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随着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会继续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更难的事情。这样,当他们成年后进入社会时,就会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英国,孩子们的零花钱几乎全部来自劳动所得。
钱财来得太容易,会让孩子不懂得珍惜,也感受不到其中的艰辛和荣耀,更谈不上自立地做人做事。美国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中国的家长也应该多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引导,让他们在自食其力的行动中完善自己的独立人格。
 
给父母“穷”养男孩的忠告
男孩将来走向社会时最终要靠自己,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依靠父母过寄生虫生活,处处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更要求家长对孩子说“要花钱,自己挣”。
 
杜绝男孩乱花钱的习惯
中国的家长实在是天底下最爱孩子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爱甚至丧失了理智,尤其在孩子之间的攀比热潮中,家长几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孩子要名牌运动服时,家长就省吃俭用以满足孩子的愿望,他们说是为了孩子;孩子要买手机时,家长说同学都有,不能委屈自己的孩子;孩子考取了好成绩时,家长更会高兴地倾囊而出,给孩子物质奖励;等等。
“为了孩子”好像成了一些家长生活的唯一宗旨,似乎生活的意义就是为了孩子。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从不会计划开支。久而久之,孩子还会产生对金钱的依赖性,失去自己应有的能力。有关调查表明,在所有未成年犯罪案例中,他们犯罪前的零花钱越多,去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青少年不宜”场所的比率就越高。这些人中因抢劫、盗窃等与钱有关的罪行锒铛入狱的占到全部未成年犯罪的70% 以上。他们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从小没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一位母亲在痛心地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时说道:“孩子现在好吃懒做,成绩不理想,喜欢上网玩游戏,在高档商场花钱如流水……这都是金钱惹的祸。”可见,杜绝孩子乱花钱的习惯,引导孩子正确使用金钱,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刚上二年级的儿子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有一位老奶奶正在卖报纸。父亲从口袋里掏出5 元钱交给男孩,让他去买10 份报纸。男孩买回晚报,父母一起跟他商量:按原价把报纸卖出去,看看我们能不能很快卖完。男孩在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下,费了很长时间才把10 份晚报卖出去。
之后,父母让儿子去问卖报的老奶奶,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从老奶奶那里知道,卖一份报纸只能赚几分钱。他算了一笔账,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能赚几毛钱,而且要费很多辛苦和口舌。“爸爸妈妈,我以后可不能随便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孩子说道。
父母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及时表扬了他。这个男孩后来很懂得节俭。
 
上例中的父母经过认真思考,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方法,让儿子明白了赚钱的不易,他们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
现在,很多男孩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随意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很多拿着压岁钱的中小学生请客、送礼、聚会、K 歌……表现出来的那种比阔气的“成熟”让人惊讶。一位高二的学生寒假过后,刚一开学就频繁参加同学的聚餐,近千元压岁钱全部花光。当父母责备他乱花钱时,他振振有词地说:“我们班同学家境都太一般化了,同学聚会只能AA 制。邻班的同学聚会才荣耀呢,有个同学的爸爸是大款,人家自己掏腰包请同学吃了一顿大餐。”现在的孩子不会挣钱,却越来越会花钱,而且丝毫不体谅家长的辛苦,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每位家长的深思。
孩子乱花钱,一方面是各种广告拼命地宣传吃好、穿好、用好,刺激孩子进行盲目消费;另一方面,家长出于疼爱“独苗苗”,迁就孩子的各种行为。有时家长自身也会产生不合理的消费心理——攀比、从众、追时髦、喜新厌旧等。时代在变,人们的消费观念确实应该跟着改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吃得更有营养,穿得更美,用得更可心,这是应该提倡的,但盲目花钱、随便浪费,
永远都是坏事情。
新的时代里建立新的消费观念无可厚非,但应具科学性。人们的消费可以分为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乐性消费三种。生存性消费、享乐性消费不难理解,发展性消费是指为了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事业发达所进行的消费。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对孩子如何消费才能更利于发展这一问题,家长要多用心,多动脑。以下三条原则可以进行参考:
1.要高效率地使用金钱,合理消费,用所当用;
2.消费应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身体、心理、文化素质等;
3.要杜绝奢侈浪费、享乐主义。
帮助男孩克服乱花钱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钱的意义,让孩子从小懂得钱是什么,钱是怎么来的,怎样正确地对待钱财。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讲解,多引用一些事例。对于年龄大的孩子,可以就钱的问题进行讨论。
2.教育孩子学会花钱。孩子的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渐走向主动的。从小学低年级起,就要教孩子买东西,如何用钱,如何找钱,如何选择物有所值的商品。教孩子保管好钱,防止丢失、被盗。随着年级的升高,要让孩子学会先认真思考再花钱,并逐渐养成习惯,避免盲目消费。另外,也可以采取让孩子“一日当家”“一周当家”“记收支账”等方法,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理财,培养节俭的品质。
3.帮助孩子学会积累。孩子手里的零用钱、压岁钱应按计划使用,适当积累。必需的东西选择买,可买可不买的选择不买,把钱存起来。让孩子在存钱、用钱的过程中,形成节俭的好品质。
4.教育孩子量入为出。让孩子明白,花钱的前提是有经济来源。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不同,每个人花钱时都要衡量自己的支付能力。即便家里很有钱,也不能随便乱花。
5.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费。让孩子了解所吃、所穿、所用的东西来之不易,都是用汗水和心血创造出来的,随意浪费是不珍惜劳动果实、不尊重劳动的表现。带领孩子一起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
6.培养孩子节约的品质,首先要从家长做起。家长从认识到行为,都要给孩子做榜样,才会带动孩子养成节约的习惯。
 
给父母“穷”养男孩的忠告
家长在孩子花钱的问题上,一定不能心慈手软,而是要坚持原则,视家庭经济状况,把好孩子的消费关。对孩子花钱上的节制,并不等于克扣,而是酌情处理。引导孩子计划开支,合理花钱,让孩子从小懂得生活的艰辛和自食其力的重要性。
 
正确引导男孩的攀比心理
如今,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孩子攀比的问题,责任主要在于家长。孩子没有工资收入,他们用来攀比花的钱,都是家长提供的。就算是孩子通过勤工俭学挣来的钱,如果是用在吃喝穿戴上,借以显示自己的阔气,也很可能是受家长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要正确引导男孩的攀比心理,首先要家长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念。
攀比心理是一种“人有我也要有,人好我要更好”的比较心理,它隐含着竞争、好胜的心理成分。攀比心理人人都有,只是成人能够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攀比欲望,而孩子年龄小,缺乏是非判断标准和自制能力,只知道别人有的他也要有,父母不给买,就哭闹。如果一味满足孩子的攀比欲望,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只会助长孩子的贪婪欲望和虚荣心理。当孩子的欲望膨胀到一定程度,家长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时,孩子就会产生受挫心理,甚至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攀比心理的苗头,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
 
为了杜绝学生之间的名牌服饰攀比现象,现在学校都要求学生平时穿校服,外表上看起来大家没什么差别,实际上大家都在暗暗较劲,“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的奢侈风弥漫着中学校园。“非名牌不穿”几乎成为许多中学生追求的目标,尽管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中学生里流传这样一个穿衣标准:脚上穿阿迪的、衣服选耐克的、腰带选鳄鱼的,而一双货真价实的新款阿迪达斯运动鞋,价格通常在800 ~ 1000 元之间。
据调查,购买名牌体育用品的学生中,高中生占52%,初中生占44%,而大学生和小学生仅占不到4%。中学生已经占据主力消费位置。王女士的儿子今年上高一,脚上穿的是耐克运动鞋,要800多元,身上穿的运动服是进口的,一件要999 元。王女士说儿子指名要这种牌子,只有一个商场有卖,而且从不打折。
张先生的儿子学期结束前,对他说:“爸爸,现在期末了,如果我考试成绩提高了,能不能给点儿奖励?”为了鼓励孩子学习,他当时就顺口说:“只要成绩提高,什么都可以。”后来儿子说必须是一双名牌运动鞋。张先生认为儿子已经有很多双运动鞋了,都是名牌,并不缺鞋穿,所以希望儿子能许个别的愿望。可是儿子说什么也不肯,非让爸爸答应他这个条件。无奈之下,张先生和儿子约定,只要考试成绩提高,立刻兑现承诺。张先生很困惑地问儿子:“买什么样的鞋,花多少钱都无所谓,但你小小年纪就这样注重名牌,将来有可能健康成长吗?”
儿子告诉父亲:“我有好多同学都穿耐克的衣服,阿迪的裤子,鞋子最起码也是李宁的。平时我们上学要求穿校服,只有穿一双比较高档的鞋子才能表现出我的个性,而且名牌球鞋多数是由大牌球星做代言。所以我更看重鞋,班里同学对鞋都很讲究,谁穿上新款,马上就能成为班上谈论的话题。我们班有40 多人,大家几乎都有耐克、阿迪等名牌鞋,有的甚至有四五双,每双都要五六百元。我们班同学很多都戴名牌表,每人都有手机。如果谁不穿名牌,就会觉得没面子。”
供职于某企业的李先生感叹:“现在的中学生穿名牌、讲品位,孩子真是养不起了。”但作为父亲的他仍然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不能委屈孩子”因此,他勒紧裤带,一次又一次地满足儿子提出的物质要求。
 
生活条件好了,在家庭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家长给孩子穿名牌、吃美食、花大钱上重点学校、配备专车接送孩子,这都无可厚非。但是,有些家长却喜欢“向钱看”,把金钱、名车、豪宅视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辨别能力较差,如果家长没能进行正确引导,发生孩子与人攀比的现象,责任主要还是在于家长。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日常的言
行举止和价值取向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
每位家长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榜样,正确引导孩子的荣辱观、消费观,正确引导孩子的盲目攀比心理。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孩子完全可以穿名牌。如果家庭条件不允许,孩子盲目攀比,这绝对不能赞同,家长要坚决进行干涉,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首先,父母不能总拿自家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有些家长出于疼爱孩子,不想孩子受半点儿委屈,别的孩子有的,自家孩子也要有。这种做法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概念,认为别人有的东西他也应该有,无形中使孩子产生了攀比的念头。
其次,让孩子学会珍惜。通过读书、社会实践、做家务等方式让孩子了解生活的来之不易。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仍有孩子因为家庭困难,生活质量较差,让孩子在比较中学会珍惜和感恩。
再次,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懂得每个人的需求不同,自己有的东西,别人不一定有,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不一定要有。买东西的标准不是因为别人有,而是看自己是否需要。如果确实需要,再贵也买;如果不需要,再便宜也不买。
另外,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坚决拒绝。在孩子基于攀比心理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父母要在讲清道理之后给予回绝。如果孩子以哭闹相胁,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孩子发现无法达到要求时自然会停止哭闹。切忌因为孩子哭闹心软,就同意孩子的要求,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把哭闹当成与父母“斗争”的武器,让孩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最后,引导、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促进其发展。孩子与人攀比,说明他有竞争心理,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意志力、好习惯、好品质等方面与其他人攀比,从而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
 
给父母“穷”养男孩的忠告
男孩的攀比心理是男孩必经的成长阶段,要想“治愈”男孩的攀比心理,就像用药一样,重在对症,根据孩子攀比的原因来进行适当引导,让孩子正确面对小伙伴之间的攀比。如果男孩一味要求得到别人有的东西,盲目进行攀比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或劳动来得到,让孩子切身体会满足攀比欲望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让男孩明白坐享其成是一种耻辱
现在大部分家庭结构都是“4+2+1”式的。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处处享受特殊的待遇,如吃独食,把好吃的东西都放在自己面前,不给别人吃;懒惰自私,每人都要为他服务,但他只顾自己的吃喝玩乐,从不关心其他家庭成员的想法。孩子在这种生活中逐渐习惯了享受高人一等的待遇,慢慢地就会变得自私自利,没有同情心,坐享其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事事以孩子为中心,不能给孩子搞特殊待遇,更不能什么都由着孩子,以免把孩子养成讲究物质享受、奢侈浪费、不懂爱也不懂感恩的纨绔子弟。正确的做法是理性地引导男孩认识到坐享其成是一种耻辱,并主动抵制这种行为。
 
周日的中午,爸爸妈妈有事,就把亮亮送到奶奶家。亮亮告诉奶奶自己想吃鱼,奶奶就去市场里买回鱼给宝贝孙子吃。亮亮在沙发上坐着看电视。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着,忽然发现酱油没有了,烧鱼是不能没有酱油的,可是火还在开着,自己走不开。于是,奶奶喊亮亮去楼底下买瓶酱油。喊了好几次,亮亮都装作没听到,照样津津有味地看电视。
奶奶有些生气了,走过来把电视关掉,让亮亮赶快去买酱油。“不去,不去,你自己不会买吗?我不去,你烦死了。”亮亮一边埋怨,一边推开奶奶,打开电视,若无其事地继续看。奶奶无奈,只好关了火,自己下楼去买酱油。奶奶边走边想:“这个孩子怎么这样懒啊?”亮亮也在心里嘀咕着:“奶奶真烦人,我正看《奥特曼》呢,她非要我去打酱油,还关电视,气死我了。我才不去呢,最后还不是自己下去买了?哼,奶奶总是这样,让我干这干那,烦死了!在自己家里,爸爸妈妈从来不会让我做家务,他们都是告诉我学习好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奶奶既麻烦又啰嗦,以后再也不来奶奶家了。”
亮亮的心理是很多孩子普遍存在的。父母从小对孩子过分关怀和事事都包办代替的行为,导致孩子有动手能力时,仍然习惯于坐享其成,不愿意付出一点点劳动和努力。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做家务活儿和体力劳动会影响学习或累坏,孩子因此没有从事体力劳动的机会,慢慢变得好逸恶劳,好吃懒做。
但是,成功的桂冠不会从天而降,掉到那些坐享其成、守株待兔的懒人头上;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的桂冠只属于那些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人。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成功之花要靠辛勤的汗水来浇灌。从古至今,每个成功人士都是历经沧桑,但他们面对困难都是迎难而上、锲而不舍,为了理想奋发进取,最终取得了成功。
 
北京的一座过街天桥上,一大群人正在围着一个跪在地上的男孩观望。原来这是一位大学毕业生,他到北京后,随身的生活费已经花光,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在这儿行乞向人讨要回家的路费。在他的旁边用粉笔写着他的经历,还有一个喝水用的杯子,用来盛放路人施舍的钱。有位青年路过,问询后得知他学的会计专业,打电话给一个正需要会计的朋友,朋友说:“我倒是正好需要一个会计,但像他这样没出息的人,白给我干我也不要。”青年又建议他先去建筑工地找个活儿干,解决一下吃饭的问题,工作可以从长计议。谁知那个大学生说:“我是大学生,怎么能做民工做的体力活?”青年听到这话,本来想掏钱给他的手又缩了回去,头也不回地离去了。
 
这名大学毕业生一走入社会,就宁愿选择乞讨,也不愿选择用劳动来养活自己。就算他文化水平很高,但这种坐享其成的态度最终也会让他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这个故事也提醒每位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别人的事情帮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习惯了坐享其成、养尊处优的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怎么办?孩子总有独自去生活、工作的时候,父母不可能永远跟着,也不可能永远帮得上忙。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各种各样的生活,对孩子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努力挣钱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本身就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再富也不能让孩子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心理,要让孩子明白坐享其成是可耻的。父母可以适当教孩子理财,让他们知道父母的每一分钱都挣得不容易,让他们学会珍惜生活,并且积极地为生活打拼。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使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树立自立精神,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家务,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便是富豪子女,也同样要外出打工赚钱。美国法律还规定,女孩子13 岁就可以到别人家照顾孩子。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就没有靠父亲的地位和权力来为自己安排舒适的工作,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去奋斗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创新已是一种时代精神,它呼吁人们奋斗进取、锐意改革,而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则被人所不齿。有些人只想一劳永逸,甚至不劳永逸;有些人依赖思想特别严重,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不劳动等着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这些行为都不利于人类的发展,这些人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注定要被时代淹没,被历史遗弃。只有从小培养男孩的自理能力,让他们去经历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将来他们才能独立地创造自己的明天。
 
给父母“穷”养男孩的忠告
时代呼唤勇于开拓进取的人,那些企图不劳而获的人只能被社会淘汰。父母从小让男孩习惯于坐享其成是最糟糕的事,这样只会培养出依赖性强、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懒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只有从小让男孩吃点儿苦,让他们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孩子才能积极进取,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进。
 
溺爱是男孩成长的毒药
教育男孩,最怕溺爱。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男孩,别指望他会有出息。爱孩子,只能放在心里,表现出来的时候,该狠还是要狠一点。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儿苦头,也不要对孩子的要求全部给予满足。一味地溺爱,以孩子为中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对他们的成长不利。因为“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有这样一件不幸的事:年迈的父亲用榔头猛击熟睡中的儿子的头部,导致儿子昏迷数日。儿子躺在医院,父亲精神恍惚,剩下一个老母亲,守着一个破碎的家庭伤心操劳。这个悲剧的发生与父母对儿子的溺爱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对夫妇中年得子,对儿子百般疼爱,什么都依着儿子,他要什么就给什么。儿子是个较内向的男孩,平时不爱和人交往,学习成绩也平平,但这并不影响父母对他的爱。
高中毕业了,儿子没考上大学,父母将他送到一所私立大学去读了两年书。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身边的儿子是他们时刻的牵挂,夫妻俩每个星期都要到儿子的学校去看他,生怕他有什么不适应。
大学毕业了,父母并不鼓励儿子主动去找工作,他们对儿子说:你是大学毕业生,可以找份好点的工作。意思就是不能让儿子累着了、苦着了。于是,儿子也就心安理得的在家过了两年,但什么工作也没找到。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不得已,父亲给儿子找了份很普通的工作,儿子去上了不到一个月的班就回来了,说是不适应。而这一回来,就在家待了4 年,4 年中不出家门一步。
儿子刚回家那阵,父母怕他在家寂寞,给他买了电脑,从此,儿子就生活在了那个虚拟的世界里,再也出不来了。每天,从入夜开始,儿子就开始在网上泡着,第二天早上才开始睡觉。他在网上做些什么,父母一点也不知道,因为儿子的房间从来不要他们夫妇进去。平时两代人之间基本上不交流,儿子也从不跟父母一起上街,他需要什么,也不跟父母说,只是写在一张小纸条上,让父母给他带回来。有一次,儿子要父亲给他带东西,父亲忘了,儿子于是大发脾气,把家里的电视机都砸坏了。
对儿子的这些行为,父母十分担心,却没有反对,只是一味由着他。但老两口想起自己一把年纪了,这么下去,儿子的以后怎么办呢!父亲为此渐渐变得不爱说话了,心中的压抑堆积起来,得了忧郁症。父亲住院了,儿子也不出门,更不去医院看望,母亲不得不在照顾了丈夫之后又回家给儿子做饭。
也许是因为对儿子失望,也许是一时想不开,父亲在出院回家那天早上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惨剧。
 
上例中惨剧的发生,都是父母溺爱的结果。这样的男孩,如此自闭、冷漠、寡情、无能,几乎等于一个废人,更谈不上什么男子汉了。这是孩子的悲剧,更是父母的悲哀。
一般来说,在家庭中,家长溺爱孩子,最典型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殊待遇。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独生子等原因,男孩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受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轻易满足。有的家长对儿子的要求无原则地满足,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家长甚至不顾给自己造成沉重的负担,满足儿子过分的需求。这种男孩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而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3.剥夺独立。男孩应该具有强烈的独立精神。可是有的家长为了绝对安全,不让儿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儿。更有甚者,儿子变成了父母“小尾巴”,父母时刻不离开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男孩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4.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顽皮淘气是男孩的天性,他们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儿。可是,有的家长却忽略了这些,儿子稍微有点儿闪失,就惊慌失措,大呼小叫。从此,孩子就打下了懦弱的烙印。
5.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教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儿子还小呢。”有的家长管教孩子,奶奶爷爷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男孩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是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以上的五种溺爱方式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一般家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这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给他充分的爱,但不问是非曲直,一味地迁就儿子,这爱就成了溺爱,而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儿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缺少远大理想、是非观念、良好习惯、挫折教育等。更为严重的是,这会让儿子的人格不健全,直接影响儿子的将来。
 
给父母“穷”养男孩的忠告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理性、科学的爱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但万不可溺爱,溺爱只会害了孩子。为了男孩的未来,父母不能用溺爱代替对孩子的理性教育,不能处处庇护孩子,忽视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把孩子的胡闹当作聪明的表现。爱男孩一定要做到爱得深、教得严,千万不要让溺爱成为男孩成长的毒药。
 
培养男孩勤俭节约的品质
培养孩子的节俭品质是“穷”养男孩的重要内容之一。消费至上,享受第一,奢侈浪费,只知享乐的生活方式,会让孩子养成贪婪、攀比、从众、追求时髦、喜新厌旧等很多坏习惯。孩子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走上独自生活的道路,要想生活得好,勤劳节俭就必不可少。很多穷奢极欲的富人,很快就退到入不敷出、倾家荡产的境地;很多勤俭节约的富人,总是尽力计划自己的需求,延迟对奢侈品的购买,保持有序节制的生活习惯,他们手中的资本因而越滚越大。所以,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
 
四年级小学生郑浩这几天放学回来格外乖巧,不用催促就主动完成了作业,吃饭时碗里也没有剩下一粒米,还帮奶奶把碗筷收拾了。这让爸爸妈妈很满意,以往郑浩吃饭特别挑食,也不会主动洗碗。汶川地震发生后,大家一致用灾区小朋友的处境教育小郑浩。节约用水用电,不能浪费粮食,不能乱花钱。郑浩看着电视中小朋友们的情况,主动要求省下零花钱给灾区小朋友买书。
对于大手大脚的孩子们,一位退休教师深有感触:“我们的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就会乱花钱,这都是父母的错。把孩子看成‘小皇帝’,从小宠着惯着,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必然会让孩子产生依赖、不劳而获乃至挥霍的不良思想。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尤其是智慧性习惯和社会公德性习惯,这些都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命运。”
 
上例中,家长利用地震后各种物资短缺的事实教育郑浩要勤俭节约。本来平常每天都在重复的话,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孩子自己真正地理解了。孩子不但明白了自己生活的幸福,感受到了灾区孩子的困难,还身体力行地主动省下零花钱给灾区小朋友买书。
家长是儿子的一面镜子,也是儿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吃、穿、行上攀比成风;在日常生活中随意浪费粮食;平常在外面吃饭时大手大脚,剩的要比吃得多;为了摆阔气乱点很多菜,吃不完也不打包带走。究其原因,还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不够。如果家长在生活中就不懂得勤俭节约,让孩子自己学习勤俭节约也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家庭很多都是由祖父母、父母、孩子三代人构成,往往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形成了大人围绕孩子转的情况。孩子就是大人尤其是祖父母的心肝宝贝,有求必应,伸手必给,生怕孩子不高兴。逢年过节,亲友更是争相给孩子压岁钱,少则数百,多则上千。如果家长不进行正确引导,任由孩子乱买东西,花钱大手大脚,没有丝毫节俭意识,养成奢侈浪费的行为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孩子心智还没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奢侈的风气让孩子之间互相攀比,谁花的钱多谁就有威信,这更容易让孩子走上歪路。很多家长虽然反对孩子的奢侈浪费行为,平常也会批评孩子,但大多治标不治本,这是因为不从根本上纠正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就很难让孩子有所改变。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爱学习,孩子也爱学习;家长爱劳动,孩子也爱劳动;家长乐于助人,孩子也乐于助人。其实,让孩子养成某种习惯并非难事,关键看家长怎么教育,而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在大洋的彼岸,同样是面对富裕的生活,美国的家长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做法。他们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因此,孩子们会通过在校园里拣垃圾、收集饮料瓶来换成钱,或是给别人送报、修剪草坪来赚取自己的零花钱。每个孩子都不会有一丁点的难为情,他们反而为自己能挣到钱而自豪。美国家长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习惯。
古人云: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只要勤劳,即使是天赋差一些,也会把工作、学习搞好,会在事业上作出成绩。只要能够节俭,不贪图物质享受,追求奢华生活,保持廉洁的美德,在事业上就会不断追求进取,有所成就。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培养男孩勤俭节约的习惯,让他们从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比如,吃饭时不剩饭,饭菜不随意扔掉;用水时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用完后要关紧水龙头;不丢弃没写完的作业本和纸张,将其留做草稿纸或他用,养成双面用纸的好习惯;生活中注意节电,光线充足时不开灯,充分利用自然光,随手关灯,人走灯灭。当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勤俭的习惯。
培养男孩勤俭节约的习惯,可以安排孩子多做些家务事。据调查:经常帮父母干家务的孩子不足10%,干家务的男孩更少。家长可以安排儿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从而自觉地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同时,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孩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品格,坚决拒绝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物质要求,向他们解释拒绝的理由,让他们学会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
 
给父母“穷”养男孩的忠告
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小养成的习惯会伴随人一生,在孩子成长初期培养他勤俭节约的品质,会使他受益终身,成为蕴藏在他内心深处取之不尽的资本。
 
财产不能保男孩富贵平安
如今,有很多家长不是想方设法地教育孩子,而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积累钱财。这样做的结果是:留足了物质,贫乏了精神。早在中国的汉代,古人就已经提出:给子女留钱财,如果子女有德有能,适足损其善;要是子女无德无能,则会增其恶。
在美国,政府计划逐步取消遗产税,但这没有受到富人的欢迎。美国的120 名富翁联名在《纽约时报》刊登广告,呼吁政府不要取消遗产税。2008 年6 月27 日,比尔• 盖茨宣布正式退休,淡出微软日常管理工作,并声明将把自己580 亿美元的财产全数捐给慈善事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世界首富股神巴菲特更是在一开始就和夫人达成一致意见,不准备把财富留给子女。他们的理由是:遗产会使下一辈失去生活的热忱和做事的成就感,甚至因丧失自尊和毅力而堕落。他们认为巨额遗产是一种“反社会”的错误。   
 
中国的家长们在感慨“比尔• 盖茨是不是疯了”的同时,也开始考虑是不是不应该给子孙留钱财。很多家长认为比尔• 盖茨不能代表大多数,毕竟,他还有尚未成年的一子两女。而盖茨却认为:拥有不劳而获的财富,对于站在人生起跑点的子女来说并非好事。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教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留钱财给后代,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一生的发展。
林则徐没有给子孙留钱财,只留下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张闻天把组织归还的冻结存款和补发的工资4 万余元,让妻子全部交还给党组织,还在病床上再三嘱咐:千万不要留给孩子。罗荣桓临终前告诉老伴:“我死之后,分给
我的房子,你和孩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房子里去,不要搞特殊。”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都更看重精神的鼓励,而不是金钱、物质的刺激。
居里夫妇以发现镭闻名于世,他们最初提炼的一克镭,堪称稀世之宝,价值百万法郎。当时他们生活拮据,亲友建议他们把镭作为留给后代的一笔遗产,但居里夫妇拒绝这样做,把这一克镭全部献给了自己的实验室。居里夫人说:“贫寒固然不方便,过富也是多余而且讨厌的。女儿们将来必须自谋生活,这是一件妥当而且自然的事。”
父母为后代着想,关心子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给孩子留钱财的方法并不能保他们富贵平安。相反,让男孩拥有一种天生的金钱优越感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金钱的获得并不是轻而易举的,钱也是会用完的,有价值的财富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去积累,积累财富的过程要比财富本身更有价值。
人生在世,本领才是立身的根本。教会男孩打天下的本领,才能让孩子将来赢得人生。否则,即使留给男孩金山银山,也有吃空的一天。而且,坐享其成会让他们养成依赖性和惰性,缺乏毅力和恒心,缺乏奋斗精神,将来也无法立足于社会。
社会学家研究表明,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在完成大学的学业后,往往还要读研究生或者出国留学,很多人走上社会时,都已经超过了27 岁。在此之前,他们的生活几乎都是父母供养的。因此,当他们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难以承受工作的艰难和初入社会的挫折,干脆回家继续靠父母供养。众所周知,在国外,孩子满18 岁后就要自己养活自己了,而中国的孩子成家立业后,还把生活的来源寄托于父母身上。外国的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过了18 岁就把他们推出家门;中国的父母好像更有责任感,给孩子付学费、找工作、结婚、买房……究竟哪种家长的做法更合适呢?
著名作家小霍丁• 卡特对于遗产的看法是:“我们希望有两份永久的遗产能够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是根,另一个是翅膀。”根就是指一个人的心性和品质,翅膀指一个人适应世界的生存能力。调查表明,高独立性、高自律性是成功人士的显著特征。金钱和安逸可能成为男孩前行的阻力,而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前进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父母如果想让男孩将来有前途,就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格,练就勇敢耐挫的本领,学习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样,孩子将来才能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
 
给父母“穷”养男孩的忠告
早在中国的汉代, 人们就已经提出了:给子女留钱财,如果子女有德有能,适足损其善;要是子女无德无能,则会增其恶。这样做的结果是:留足了物质,贫乏了精神。与其给男孩留钱财,不如教孩子学会生存的本领。本领可以让孩子受用一生,钱财只能让孩子坐吃山空。

“穷养儿,富养女”,是中国家教的古训。这其中蕴含着父母对儿女的不同期许,也反映了普遍家庭和社会对于男人和女人分担不同角色的要求。
《圣经》记载,上帝造了亚当之后说那人独居不好,于是取出亚当的一根肋骨造了夏娃,称为女人,好让亚当有个帮手来辅助他。上帝还对亚当说:你要汗流满面才得糊口。
现实社会的严峻正如上帝的宣判,男人注定要有一颗勇敢的进取之心,要不断地开拓,你要挑起重担坚定自信地前行。这需要从小接受磨练,让男孩在种种环境中冲撞突围,最终让他们成为社会和家庭所需要的有担当、有责任、有魄力的男子汉,并且有正义之心,乐于助人,行事光明坦荡。在富贵娇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男孩,在个人品格方面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欠,他们往往自私、懦弱、无能。养子若此,实父母的大不幸,也是他自身的悲哀。做父母的要当心了。
本书为修订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做了适量的增删和案例的更换,使其更加贴近当前家庭教育的现实。

全书围绕如何培养男孩积极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正直善良、勇于担当的品格,以及勤俭节约、独立自主的好习惯,有理念,有实例。文字风格轻松流畅。书中指出,“穷”养不是片面地在物质供给上严格把控,而是让男孩更多地历练,体验生活的艰辛,明白风雨之后方显彩虹的美丽和珍贵,懂得感恩,珍惜所遇到的人、事、物。
本书为修订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做了适量的增删和案例的更换,使其更加贴近当前家庭教育的现实。

沧浪,早些时期开创性地策划、出版了《虚掩的门》、《心里的锁》、《上帝的笑》、《鞋里的沙》等为代表的“小中见大?智慧文丛”系列小品哲理故事类图书,在市场形成了一股故事类图书热潮,至今畅销不衰。近年来主编了“现代家教文丛”教育文丛,《男孩为何要“穷”着养》、《女孩为何要“富”着养》等系列关乎目前家教现状的家教图书,取得很好的销售业绩的同时,在业内形成了一股现代家教书的热潮。

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  受“穷”才能成大器——男孩为何要“穷”着养/ 1
“穷”养男孩的真正内涵/ 2
舍不得让男孩吃苦,将来他会更苦/ 7
用“苦难”教会孩子生活/ 12
父母不能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替孩子扛/ 17
让“蛋壳心理”远离男孩/ 21
第二章
第二章  从来纨绔少伟男——不要给男孩太多的物质享受/ 27
物质奖励太多只会让孩子更贪婪/ 28
教男孩自己挣零花钱/ 32
杜绝男孩乱花钱的习惯/ 35
正确引导男孩的攀比心理/ 39
让男孩明白坐享其成是一种耻辱/ 43
溺爱是男孩成长的毒药/ 47
培养男孩勤俭节约的品质/ 51
财产不能保男孩富贵平安/ 55
第三章
第三章  男孩越早独立越有出息——给男孩独立的空间和机会/ 59
依赖,男孩成长的挡路石/ 60
尊重孩子,对男孩抱有信心/ 64
让男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68
给男孩自己选择的权利/ 72
培养男子汉,从家务活做起/ 76
给男孩一个独立的机会/ 80
男孩,要有自己的见解/ 84
让男孩独立解决问题/ 88
第四章
第四章  “穷”途末路始奋起——经历挫折洗礼的男孩最有出息/ 93
决不能忽视男孩的挫折教育/ 94
让男孩坦然接受命运的挑战/ 98
让性格软弱的男孩勇敢起来/ 101
男子汉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 105
教会男孩与挫折握手言欢/ 109
鼓励男孩战胜挫折/ 113
增强男孩受挫后的恢复能力/ 117
第五章
第五章  改造任性的“小皇帝”——增强男孩的自我控制能力/ 123
努力化解男孩的任性/ 124
培养男孩的自制力/ 129
浮躁的习惯必须要克服/ 133
粗心马虎要不得/ 137
懒散是男孩成长的障碍/ 142
切莫成为粗俗之人/ 145
别让男孩沉迷于网络游戏/ 147
 
第六章  “穷”则无畏——勇敢的男孩才具有魅力/ 151
胆怯的男孩是失去光芒的太阳/ 152
给孩子非故意犯错的权利/ 156
放手让男孩向前冲/ 160
激发男孩内心的勇气/ 164
强化男孩的生存技能/ 168
告诉男孩不要害怕竞争/ 172
敢于拒绝,勇于说“不”/ 176
历经磨炼的男孩最勇敢/ 179
 
第七章  责任感是男孩肩头的徽章——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埋单”/ 183
从小培养男孩的责任心/ 184
勇于道歉是敢于承担责任的表现/ 188
别让诚实毁于责骂/ 192
男孩要用行动为自己的过失“埋单”/ 196
让男孩克服经常找借口的习惯/ 200
让男孩自己认识过错/ 204
第八章
第八章  宽容是男孩一生的资本——做一个谦逊大度的小绅士/ 209
宽容是男子汉的风度/ 210
让男孩学会正确“争”与“让”/ 214
让男孩学会原谅别人/ 218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222
让男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226
让男孩学会善待他人/ 230
让男孩学会理解他人/ 234
教男孩学会谦让/ 237
让男孩不要斤斤计较/ 241
第九章
第九章  不管遭遇什么,总能找到快乐——用乐观点燃男孩的心灯/ 247
教男孩坦然面对贫穷/ 248
培养男孩乐观的心态/ 251
擦去孩子心灵的尘垢/ 255
正确引导男孩的好胜心/ 259
赶走抑郁,做个快乐的大男孩/ 263
培养男孩的幽默感/ 267
营造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271
鼓励男孩追求梦想/ 276
让儿子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281
第十章
第十章  别疼爱出一个自私鬼——让男孩学会爱和感恩/ 285
让男孩懂得给予/ 286
帮助男孩克服自私心理/ 290
鼓励男孩帮助别人/ 295
让男孩懂得与他人分享快乐/ 299
不要认为别人的付出是理所当然/ 303
男孩要善良,但不能懦弱/ 307
爱心,让男子汉更具生命质感/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