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为何要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
作者: | 沧浪 |
定价: | 32.00元 |
书号: | ISBN:978-7-80203-829-5 |
装帧: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09年12月 |
内文用纸: | 胶版纸 |
封面用纸: | |
开本: | 16开 160*230 |
印张: | 19 |
总页码: | 304页 |
版别: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上架建议: | 家庭教育 |
推荐指数: | ★★★★★ |
第一章 两个重要的成长里程碑——3岁看大,7岁看老
1.为什么说“3岁看大,7岁看老”
父母的一点建议
正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所说,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就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3岁和7岁,正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抓住这两个关键点,就能够使孩子的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父母应该在3岁和7岁这两个节骨眼上多下工夫,多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精力,以保证孩子有一个光辉的未来。 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3岁和7岁在古代虽然只是一个概数,但是却已被现代科技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经做了这样的一份报告,报告称,通过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3岁看大”的说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曾经引起世界性的轰动。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当那些孩子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通过这些人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详细地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入“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中国关于儿童教育的俗语“3岁看大,7岁看老”,形象地点明了早期教育实施的时机----3岁和7岁。父母应该紧紧抓住孩子3岁孩子和7岁孩子的这两个节骨眼,有计划、有准备地实施的教育计划,为孩子将来的成功做好从分准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关节点。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她的话不无道理,因为从正常的大脑发育来看。孩子3岁以前的大脑发育最快。婴儿出生时大脑重量370克。此后第一年内大脑重量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大脑重量为其出生时的两倍,占成人大脑重量的50%。而孩子的体重要到l0岁才达到成人的50%,可见3岁之前,孩子大脑发育大大超过了身体发育的速度。因此,3岁前是人智力发展的高峰阶段。
经过3岁之前的发育,孩子已经有了学习的良好身体基础,在3岁~7岁这段时间,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他已经拥有相当的逻辑分析、归纳和综合能力了。这段时间,孩子的记忆力也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能够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判断事物了。此时,孩子的性格和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都处于逐步形成阶段,很容易被外力塑造。
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朱庆澜曾撰写了一本《家庭教育》的著作。对于早期教育,朱庆澜在书中有一个形象而经典的“三道染缸”的比喻:
“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家庭生活就好似第一道染缸,父母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社会上,哪怕坏朋友、坏染缸逼着,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
“万一父母教的法子、养的法子不好,就好比白丝一下缸,就已经染成黑底子,进了学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变成红色,那底子总难褪得去,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半红半黑,如果孩子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到了社会上,再遏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自然变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
为了教会所有父母在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正确把握早教时机,及时引导孩子成才,本书从孩子性格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意志力的锻炼等方面详细地做了阐述,以期给父母一个完整的教育方案。此外,本书还融合了最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和丰富的实例,内容翔实,结构合理,方便实用,相信能够帮助家长对孩子成功地实施早期教育,为孩子的成才提供一份帮助。
沧浪,早些时期开创性地策划、出版了《虚掩的门》、《心里的锁》、《上帝的笑》、《鞋里的沙》等为代表的“小中见大?智慧文丛”系列小品哲理故事类图书,在市场形成了一股故事类图书热潮,至今畅销不衰。近年来主编了“现代家教文丛”教育文丛,《男孩为何要“穷”着养》、《女孩为何要“富”着养》等系列关乎目前家教现状的家教图书,取得很好的销售业绩的同时,在业内形成了一股现代家教书的热潮。
第一章 两个重要的成长里程碑——3岁看大,7岁看老
1.为什么说“3岁看大,7岁看老”
2.3岁看大:父母要重视早期教育
3.0-3岁是孩子成长的敏感期
4.3岁时,孩子应该形成规则意识
5.7岁之前性格教育最重要
第二章 父母要改变自己——教育的基础要在3岁之前奠定
1.观察孩子,才能发现孩子教育孩子
2.父母要提高爱的质量
3.别把孩子“寄存”在别人家
4.早教在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重点
5.父母要向孩子传播快乐情绪
6.幼儿最需要安定温暖的家庭环境
7.与孩子交谈可以提高其语言能力
第三章 人生设计在童年——教育越早,孩子的品性越好
1.不要以为3岁前教孩子做人过早
2.为什么学艺术的孩子品性好
3.音乐开启孩子的天才思维
4.不要忽视每个“第一次”
5.不要总是把最好的东西分给孩子
6.不听话的孩子大多有独立的思维意识
7.不要硬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
8.别让孩子形成利用发脾气达到目的的习惯
第四章 呵护好心理,成就好命运——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模式
1.孩子的感情等同于成人,思维异于成人
2.捉弄孩子会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3.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的话
4.幼儿经常被拥抱发育好
5.给孩子“痛”和“败”的体验
6.早早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
7.别让孩子在孤独的世界里自闭
8.3岁之前不要给孩子太多的束缚
第五章 开发智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3~7岁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把握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2.培养孩子智力应从激发孩子数学潜能开始
3.呵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4.怎样利用书画来开发孩子的智力
5.父母要认真面对孩子的“为什么”
6.怎样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7.培养成功学习的孩子
第六章 自尊自信的孩子人生才能不断升级——呵护自尊,培养自信
1.经常受否定的孩子很难建立自尊和自信
2.别用过高的期望打击孩子的自信
3.肯定孩子的情感,他才能建立自我意识
4.培养孩子健康的自我概念和自尊
5.理解和呵护孩子的个性
6.孩子也有自己的隐私
7.帮助孩子相信自己
8.父母的欣赏利于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
第七章 父母不能替孩子长大——让孩子从小学会依靠自己
1.“不陪”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2.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3.不要剥夺孩子体验失败的权利
4.让孩子明白成功要凭借自己的努力
5.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6.放手让孩子自己理财
第八章 能承担才能发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要趁早
1.用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责任
2.向孩子求助易于建立其责任感
3.抱怨他人就是推卸责任
4.面对过错,敢作敢当
5.孩子也应该对整个家庭负责
6.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
7.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第九章 每个孩子都具备学习能力——幼儿期就要激活孩子的学习能力
1.培养天才,从激发孩子的兴趣入手
2.孩子学习从模仿开始
3.不要剥夺孩子的阅读权
4.让孩子识字并不难
5.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
6.玩扑克牌也可以学习数学
7.游戏是最好的学习
第十章 孩子做事“三分钟热度"怎么办——锻炼孩子的专注力与意志力
1.找到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原因
2.提高孩子专注力有良方
3.当孩子想放弃时,鼓励孩子一下
4.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能力
5.锻炼孩子百折不挠的意志力
第十一章 让孩子自律不是给他套枷锁——3岁后,孩子就学会自我管理
1.何时该“管”,何时“不管”
2.延迟满足感会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
3.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4.强化时间观念,进行时间管理
5.自我反省的孩子进步快
第十一章 性教育早,副作用少——最好的性教育阶段在6岁之前
1.性教育要从小抓起
2.正视孩子“我是从哪里来的”的问题
3.给孩子传授正确的性知识
4.男孩女孩一定要区别教育
5.怎样面对孩子“结婚”的童言
第十三章 社交宝贝,人见人爱——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1.如何培养0~3岁孩子的社交能力
2.孩子在幼儿园有攻击行为怎么办
3.学会分享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4.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5.怎样解决孩子交往中的忌妒心理
6.教给幼儿基本的社交规则、技巧
第十四章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0~7岁是孩子身体发育的第一个关键期
1.0~7岁孩子发育的特点
2.改变饮食结构,调节孩子性格
3.让孩子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4.提高孩子睡眠质量的食谱
5.六种方法改变“夜哭郎”
6.爱运动的孩子更聪明